1996年9月13日,欧盟对自印度进口的棉质床单发起反倾销调查。1997年6月12日,欧盟委员会发布公告,宣称存在倾销、损害和因果关系。1997年6月14日,欧盟开始征收临时反倾销税。1997年11月28日,欧盟发布终裁报告,决定征收反倾销税,税率为2.6%-24.7%。
1998年8月3日,印度向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构提出磋商申请。1999年10月27日,争端解决机构应印度的申请成立了专家小组。2000年10月30日,专家小组作出裁决,支持了印度的部分主张。2000年12月11日和18日,欧盟和印度分别就专家小组报告中存在的某些法律和司法解释问题提出上诉请求;2001年2月8日,上诉机构发布裁决报告,维持了专家小组报告第6.119段的认定,推翻了第6.75和6.87段的认定。
本案的主要争议点集中在《反倾销措施协定》第2条(倾销的确定)、第3条(损害的确定)、第5条(发起和随后进行调查)、第12.2.2条(公告和裁定)以及第15条(发展中成员)。印度对欧盟的损害认定结果提出的质疑主要为:损害分析、所有相关经济因素以及对国内产业状况的分析。
印度指出,在对倾销进口造成损害的分析中,欧盟将调查期内同类产品的所有进口视为倾销进口,并累积计算了自埃及、印度和巴基斯坦三国同类产品的所有进口数量,而非倾销进口的产品数量。印度指出,非倾销进口占印度对欧盟出口总量的1/3以上。这种未能区分其他因素的损害分析做法违反了《反倾销措施协定》第3.1、3.4和3.5条。
欧盟援引协定第2.1、3.1和5.7条支持其对倾销进口的认定。欧盟认为,在单一产品市场中无法确定各项单独的交易。欧盟指出,由于损害调查的启动早于倾销的确定,因此对欧盟而言,协定第3条中提及的“倾销产品”必须是所有进口产品。
临时反倾销措施的定义、形式以及相关规定。临时反倾销措施是在初步认定产品存在倾销并对国内产业造成损害后采取的临时性措施,主要形式包括征收临时反倾销税、要求提供现金保证金等。其遵循WTO《反倾销协议》的规定,必须在调查开始之日起60天后采取,期限一般不超
中国对外反倾销立法的概况。中国的反倾销立法始于199年的对外贸易法,后来为了与国际惯例接轨并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颁布了反倾销条例。立法动机主要是维护对外贸易秩序和公平竞争,保护国内产业。改革开放以来,外国对华反倾销频发,中国因缺乏反倾销法规而无力
沙丁鱼产品命名争端,涉及欧共体规章是否违反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主要是关于沙丁鱼类新产品描述和命名的争议。申诉方认为欧共体规定只有北大西洋东部的沙丁鱼能以“沙丁鱼”命名销售,违反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相关规定。而欧共体及专家组则认为该规章是技术规章,并规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确定倾销造成损害时应当审查的内容,包括倾销进口产品的数量、价格、出口国等。同时,也探讨了商品倾销的目的,如打击竞争对手、建立新市场、阻碍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经济等。在审查倾销损害时,应依据肯定性证据,不得将非倾销因素归因于倾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