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难救助的存在必须基于被救物所面临的客观真实危险。这意味着被救物所遭遇或面临的危险必须是实际存在的,而不是想象或虚构的。需要指出的是:
(1) 危险并不一定是迫在眉睫的危险。在某些情况下,船舶在某一海区因失去动力而无法航行,尽管当时海面平静,但由于海上气候变化多端,如果不及时救助,这种危险很快就会变为现实。因此,可以说该船在客观上正面临危险。
(2) 只要救助行为发生在危险的形势下,就属于海难救助,而不必考虑危险的起因。救助行为仅仅针对救助行为本身,而不问救助所发生的背景。无论被救物所处的危险是由自然灾害、意外事故还是行为人的过失所致,只要救助行为发生时被救物处于危险当中,就不影响救助方请求救助报酬的权利。
海难救助必须发生在海上或与海相通的可航水域。这意味着事故本身也应该是在海上发生的。例如,在港口装货过程中,船舶因装卸工人操作不慎将货物掉入水中,后被其他人打捞起来,这种情况不属于海难救助的性质。又如,在港口仓库堆存等待装船期间发生火灾,被装卸工人救出的情况也不属于海难救助,因为事故并未发生在海上。
共同海损的定义、分摊计算方法和构成条件。共同海损指在同一海上航程中,为共同安全而采取的牺牲和支付的费用,由各受益方按比例分摊。分摊根据各受益方的分摊价值比例进行。共同海损的构成需满足同一航程中的财产遭遇共同危险、共同海损措施有意且合理以及牺牲和费用需
见义勇为造成受助人损害时,救助人是否应该承担责任的问题。根据法律规定,救助人不承担责任,损失应由侵权人承担。见义勇为属于无因管理行为,在遭受损害后可以向人民法院请求加害人赔偿或受益人适当补偿。同时,见义勇为致人死亡是否违法也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正当防卫
海难救助,又称海上救助。我国《海商法》第171条规定,海难救助适用于“在海上或与海相通的可航水域,对遇险的船舶和其他财产进行的救助。”海难救助是海商法中一项古老而特有的法律制度。自愿原则是海难救助的构成要件之一。
它包含两层含义:首先,救助行为没有取得实际效果,救助人无权请求报酬,法律另有规定或合同另有约定的除外;其次,救助报酬不得超过船舶和其他财产的获救价值,获救财产的价值是确定救助报酬的主要因素。要正确理解这一原则关键是弄清“效果”的真正含义。这里所说的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