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海损理算是一项包括调查研究、审核计算和结算办法的工作,旨在确定共同海损的成立依据,并确定应补偿的损失和费用项目及其金额,以及参与共同海损分摊的受益方、分摊价值和最终支付金额。
共同海损理算在中国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海损理算处负责办理。该过程应以航程终止地点和时间的财产状况为依据,并遵循《北京理算规则》的原则进行。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应公平合理地处理各项损失和费用的补偿和分摊,并明确责任。
提出共同海损理算要求的一方和其他有关各方,负有举证责任,需要证明其提出的损失或费用符合《北京理算规则》的规定,才能列入共同海损。
如果案件的事故确系运输合同一方的过失所引起,不进行共同海损理算。
在进行共同海损理算时,首先需要确定共同海损损失金额。具体计算如下:
船舶的损失金额根据实际支付的合理修理费用或必要修理的合理估计费用来计算。
货物的损失金额按照损失部分的到岸价格,减去无需支付的运费来计算。
运费的损失金额按照货物遭受损失而引起的运费损失金额,减去无需支付的营运费用来计算。
共同海损损失应由各受益方按各自的分摊价值比例进行分摊。分摊价值是指由于共同海损措施而受益的财产(包括船舶、货物、运费等)以及遭受共同海损损失而获得补偿的财产金额。
船舶的分摊价值可以根据航程终止时的当地完好价值减去不属于共同海损的损失金额,或者根据航程终止时的当地实际价值加上共同海损的损失金额来计算。
货物的分摊价值按照货物的到岸价格,减去不属于共同海损的损失金额和承运人承担风险的运费来计算。未经申报或谎报的货物应按实际价值参与分摊,但如果这些货物遭受损失,则不列入共同海损。
运费的分摊价值按照承运人承担风险并于事后收取的运费来计算,根据共同海损事故发生时尚未完成的航程进行相应比例的扣减,再加上列入共同海损的运费损失金额。
共同海损分摊金额,也称为“摊水费”,是指由于共同海损措施而受益的船舶、货物和运费等应分摊共同海损的数额。分摊金额的计算公式为:船舶或货物或运费的分摊金额 = 共同海损损失总额 × 船舶或货物或运费的分摊价值总额。
为确保共同海损的分摊,各分摊方在有关方的要求下,应提供共同海损担保。
共同海损的定义和成立条件,包括共同海损的组成部分和成立条件的详细解释。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了共同海损的争议问题,包括是否属于共同海损以及适航性问题和告知义务的争议焦点。
共同海损牺牲及其类型,包括船舶牺牲和货物牺牲。船舶牺牲是指在采取共同海损措施时,船舶或船用物料遭受的损失,如扑灭火灾、切除残损物、有意搁浅等导致的损失。货物牺牲是指在共同海损措施下,船上所载货物遭受的损失,如抛弃货物、货物湿损等。共同海损牺牲的认定和
共同海损的要素,包括基于真实的海难或危险、人为且故意的行为、特殊的损失和开支、合理的行为、为了共同的安全、直接造成的损失以及意外情况下的指挥权等七个条件。共同海损指的是船舶面临危险时,为了维护船货安全而采取的行为所产生的损失。
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制度是一种法律制度,适用于发生重大海损事故的情况下,对事故负有责任的船舶所有人、救助人或其他人对受害人的赔偿请求进行限制。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制度在海商法中被广泛应用。根据该制度,人身伤亡和非人身伤亡的赔偿责任限额应分别计算,当人身伤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