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原告不属于在校学生实习
在校学生实习是指高等教育院校尚未毕业的在校生,由学校安排到机关或企事业单位参加社会实践以巩固课堂知识。一般来说,在校学生实习不被视为就业,实习生与单位之间不构成劳动关系。然而,在本案中,原告并非成教学校的全日制在校生,且该校未对原告进行培训,也未收取培训费、未颁发学生证和培训证书等。因此,原告并未受到成教学校的管理。原告到被告公司进行“实习”并非学校对其教学培训的延伸。因此,原告不属于在校学生实习。
2. 符合劳动关系的本质特征
双方满足劳动关系的本质特征。首先,原告与被告符合法律规定的劳动主体资格。其次,原告在被告公司进行“实习”,接受被告的管理,并遵守被告关于辞职等规章制度,形成管理与被管理的从属关系。再次,原告独立从事被告业务组成部分的轧机工作,被告按招聘工人的待遇向原告支付工资及补贴,双方形成有偿劳动关系。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的规定,原、被告之间完全符合劳动关系的本质特征。
3. 实习协议不应成为认定劳动关系的障碍
用人单位为降低用工成本,规避法律义务,常采用类似签订实习协议的方式行招工之实。在此类案件中,应重点审查实习人员是否为未毕业的在校学生、实习是否为学校教学的组成部分、实习人员是否以学习技能为目的以及用人单位对实习人员考核管理、支付报酬情况等进行综合认定。不应仅依据实习协议进行事实认定,以实现法律事实与客观事实的相统一。同时,应运用法律的评价与指引功能抵制用人单位的违法行为,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赖某与钢管公司、成教学校之间签订实习协议后,在工作期间受伤,关于劳动关系的认定问题。认定原告与被告之间存在劳动关系的理由包括:原告不属于在校学生实习,符合劳动关系的本质特征,实习协议不应成为认定劳动关系的障碍。因此,原告有权要求确认劳动关系的存在,享
从事雇佣活动的认定标准,包括形式要件和实质要件。同时,文章详细阐述了雇佣关系和劳动关系的区别,包括主体范围、主体间地位、适用的法律性质以及劳动争议处理程序等方面的差异。整体上,本文从多个角度深入分析了雇佣活动的特点,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区分雇佣关系和
劳动关系的概念和来源,以及劳动关系与承揽关系的区分。文章详细阐述了劳动关系的特点和受到的保护,以及劳动关系与承揽关系在主体资格、劳动管理和劳务内容等方面的区别。同时,文章还讨论了两者从属性和经济属性的特征,以及在实际操作中如何界定模糊地带的原则。
工伤索赔的相关程序,包括提交材料、工伤认定程序、行政诉讼程序、确认劳动关系的仲裁和诉讼程序以及工伤认定行政复议程序等。劳动者在遭受工伤后,需要经过一系列的程序来申请工伤认定和索赔,包括提交相关材料、经过工伤认定、行政诉讼、仲裁和诉讼等步骤,最终得到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