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分类:
拾得人应当及时通知权利人领取,或者送交公安等有关部门。拾得人可以要求支付必要费用,但不得要求支付报酬。但遗失物人发出悬赏广告,愿意支付一定报酬的,不得反悔;自有关部门发出招领公告之日起6个月内无人认领的,遗失物归国家所有。有关部门应当妥善保管遗失物,因
2022-09-07
违反物业服务合同约定,业主逾期不交纳物业服务费用的,业主委员会应当督促其限期交纳;逾期仍不交纳的,物业服务企业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
2022-08-19
(一)不动产界址、空间界限、面积等材料与申请登记的不动产状况是否一致;(三)登记申请是否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
2022-08-02
我国自然资源实行公有制,国家所有或者国家所有由集体使用以及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自然资源,组织、个人依法可以占有、使用和收益。第三百二十六条 用益物权人行使权利,应当遵守法律有关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规定。所有权人不得干涉用益物权人行
2022-07-27
第三百一十九条, 拾得漂流物、发现埋藏物或者隐藏物的,参照适用拾得遗失物的有关规定。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第三百一十七条 ,权利人领取遗失物时,应当向拾得人或者有关部门支付保管遗失物等支出的必要费用。
2022-07-19
2、道路、绿地、物业服务用房、占用业主共有的道路或者用于停放汽车的车位,一般属于全体业主共有。
2022-07-09
拾得人拾得遗失物后应当及时通知权利人领取,或者送交公安。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致使遗失物损毁、灭失的,拾得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第三百一十四条 拾得遗失物,应当返还权利人。或者存放遗失物品招领处,待人认领。自公安机关收到遗失物发布招领公告之日起六个月无人认
2022-06-14
侵占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还的行为。构成侵占罪的,一般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本条罪,告诉的才处理。
2022-06-13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占用业主共有的道路或者其他场地用于停放汽车的车位,属于业主共有。第二百七十五条 建筑区划内,规划用于停放汽车的车位、车库的归属,由当事人通过出售、附赠或者出租等方式约定。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所有权
2022-06-01
不当得利人应将其所得的不当利益返还给受损失的人。将他人的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2022-05-05
拾得人侵占拾得物的,无权请求遗失物的保管费等必要费用和报酬。但如果约定报酬不足以弥补必要费用的,拾得人还可以要求失主或权利人支付不足的部分。
2022-04-28
也就是说合同满足构成要件,则合同生效,产生的是债权关系;但是不动产的物权是采取登记生效主义,尽管合同有效,但是没有办理变更登记手续,物权仍然是没有变化的。第二百零九条 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经依法登记,发生效力;未经登记,不发生效力,但
2022-04-21
不动产已登记的,以不动产登记簿记载的所在地为不动产所在地;第二十八条 民事诉讼法第三十三条第一项规定的不动产纠纷是指因不动产的权利确认、分割、相邻关系等引起的物权纠纷。实行统一登记,将更好地整合不动产登记职责,规范登记行为,方便群众申请登记,保护权利人
2022-04-19
动产物权变动的公示方式是交付,交付是指移转标的物的占有,依据我国《民法典》的规定动产交付有如下四种方式:。即动产物权的让与人与受让人之间特别约定,标的物仍然由出让人继续占有。这样,在物权让与的合意成立时,视为交付,受让人取得间接占有。
2022-04-18
物权人在其权利的实现上遇有某种妨害时,有权请求造成妨害事由发生的人排除此等妨害,称为物上请求权,有时亦称为物权的请求权。可见,物上请求权是基于物权的绝对权、对世权,可以对抗任何第三人的性质而发生的法律效力。
2022-04-18
抵押权的善意取得问题。案件中,银行作为抵押权人,在登记名义人李某无权处分的情况下,基于善意取得了房屋抵押权。文章解读了善意取得制度在不动产抵押权方面的应用,包括其理论基础和构成要件,并认为银行以善意取得的方式取得了抵押权。房屋的真正所有权人胡某应向李
刑法的时间效力的规定方式,包括生效时间、失效时间和溯及力。刑法的生效时间一般有两种规定方式:从公布之日起生效和公布后过一段时间再施行。失效时间也有两种方式:国家立法机关明确宣布失效和自然失效。关于溯及力,我国刑法采用从旧兼从轻原则。
担保法规定的五种担保方式,包括保证、抵押、质押、留置和定金。这些担保方式是为了保障债务的履行,确保债权人的权益。抵押和质押是常见的担保方式,涉及将财产作为债务担保。保证涉及第三方为债务人履行债务提供保证。留置和定金也是担保方式之一。此外,文章还提及了
保证人的定义、种类以及担保方式。保证人是在某项事务中承担保证责任的人,包括债务担保中的法人、其他组织或个人。一般保证和连带责任保证是保证人的两种担保方式。但在特定情形下,保证人无需承担担保责任,如主合同当事人双方串通欺骗等。国家机关等一般不得作为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