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竞争法 > 反垄断法 > 反垄断法法规 > 反垄断法的主体制度研究

反垄断法的主体制度研究

时间:2024-11-27 浏览:16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70892

反垄断法主体制度中的经营者问题研究

经营者是市场经济活动中最重要的主体之一,其行为对自由、公平竞争的实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经营者是反垄断法规范的核心对象。当前,我国对经营者的定义主要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条第3款,即“经营者是指从事商品经营或者营利性服务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然而,对于该法律规定的理解和适用,理论界和实务界存在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应从主体资格的角度严格解释经营者,认为只有具备合法经营资格的主体才能被界定为经营者;另一种观点认为应从主体行为的角度广义解释经营者,认为只要参与或从事市场经营活动的主体都应被视为经营者。考虑到实际情况,竞争法在实施过程中应采用广义的定义,即只要主体参与市场经营行为,都应受到竞争法的规范。

一、反垄断法对企业法人经营者的规范

反垄断法对企业法人的规范会针对不同规模和市场势力的企业采取不同的态度。普通企业法人主要从事经营性的生产、流通或服务活动,如果其行为消除或限制了竞争,反垄断法将对其进行制裁。需要注意的是,反不正当竞争法不会对企业法人进行任何规模、领域上的区分,只要企业法人从事了不正当竞争行为就属于非法行为。而反垄断法在规范普通企业法人时会根据其规模和市场势力的不同进行区分。尽管规模和市场势力的区分相对而言,各国的反垄断法在对“大企业”和“有一定市场势力的企业”的界定上存在差异。反垄断法主要规范大企业和有一定市场势力的企业,因为没有市场势力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很少能够实施滥用经济优势的行为。此外,反垄断法很少规范中小企业的行为,因为中小企业很难对自由竞争构成威胁。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反垄断民事诉讼证明标准该如何构建

    反垄断民事诉讼案件的性质决定其适用的基本标准无疑是一般民事诉讼中的证明标准,不能仅因反垄断法所具有的公法性,而将其最低标准拔高至行政诉讼或刑事诉讼中的最低证明标准。但反垄断法的内容及其特征,使其案件成为有别于其他民商事诉讼案件的特殊民事纠纷案件,并在

  • 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反垄断法的不同

    反垄断法属于公法范畴,主要是一种经济行政法,而反不正当竞争法属于私法范畴,主要是一种知识产权法。反垄断法调整的目的在于禁止限制竞争行为,创造进行合法竞争的良好市场环境,维护合法竞争的自由性,鼓励经营者积极参予市场竞争,保证经营者自愿参预市场竞争的机会

  • 外资并购的反垄断法规制

    如何在外资并购的浪潮中既合理有效的利用外资又维护国内企业以及国家的整体利益,反垄断法做为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在外资并购的规制中有着关键性作用。外资并购的效应分析表明,其最大的负面效应在于它可能导致垄断,从而压制东道国的幼稚工业,控制东道国市场,破坏东道

  • 透视反垄断法宗旨与要点

    反垄断法规定了三种垄断行为,即: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反垄断法规定,对反垄断执法机构调查的涉嫌垄断行为,被调查的经营者承诺在反垄断执法机构认可的期限内采取具体措施消除该行为后果的,

  • 哪些垄断行为被法律所禁止
  • 反垄断法总则是什么
  • 中国反垄断执行机构的设置存在哪些问题
反垄断法知识导航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