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者是市场经济活动中最重要的主体之一,其行为对自由、公平竞争的实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经营者是反垄断法规范的核心对象。当前,我国对经营者的定义主要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条第3款,即“经营者是指从事商品经营或者营利性服务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然而,对于该法律规定的理解和适用,理论界和实务界存在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应从主体资格的角度严格解释经营者,认为只有具备合法经营资格的主体才能被界定为经营者;另一种观点认为应从主体行为的角度广义解释经营者,认为只要参与或从事市场经营活动的主体都应被视为经营者。考虑到实际情况,竞争法在实施过程中应采用广义的定义,即只要主体参与市场经营行为,都应受到竞争法的规范。
反垄断法对企业法人的规范会针对不同规模和市场势力的企业采取不同的态度。普通企业法人主要从事经营性的生产、流通或服务活动,如果其行为消除或限制了竞争,反垄断法将对其进行制裁。需要注意的是,反不正当竞争法不会对企业法人进行任何规模、领域上的区分,只要企业法人从事了不正当竞争行为就属于非法行为。而反垄断法在规范普通企业法人时会根据其规模和市场势力的不同进行区分。尽管规模和市场势力的区分相对而言,各国的反垄断法在对“大企业”和“有一定市场势力的企业”的界定上存在差异。反垄断法主要规范大企业和有一定市场势力的企业,因为没有市场势力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很少能够实施滥用经济优势的行为。此外,反垄断法很少规范中小企业的行为,因为中小企业很难对自由竞争构成威胁。
反垄断法的相关规定及其适用范围,包括价格垄断行为的定义和类型,特殊行业的经营者责任,以及禁止的价格垄断协议等。同时强调了行业协会不得从事排除、限制价格竞争的行为,并对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提出了具体要求,要求不得滥用市场优势地位从事价格垄断行为。摘
垄断采购来源是否违法的问题,指出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垄断行为包括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等。中国因长期受计划经济影响,存在经济垄断和行政垄断,反垄断法需同时规范这两种垄断形式。
反垄断法属于公法范畴,主要是一种经济行政法,而反不正当竞争法属于私法范畴,主要是一种知识产权法。反垄断法调整的目的在于禁止限制竞争行为,创造进行合法竞争的良好市场环境,维护合法竞争的自由性,鼓励经营者积极参予市场竞争,保证经营者自愿参预市场竞争的机会
[摘要]是反垄断法理论研究的基础,主体制度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反垄断法的内容和特点。本文试图从经营者、特定职业者和特定职业者组织体、行业协会、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几个方面来对反垄断法的主体制度进行具体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探讨反垄断法在对这些可能限制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