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后,应当支付以下经济补偿:
1. 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补偿金:根据法律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一次性向劳动者支付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的补偿金。
2. 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赔偿金:如果用人单位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且劳动者不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用人单位需要支付赔偿金。
3. 伤残补助金: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对于被鉴定为5级、6级伤残的职工,如其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要求,用人单位需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对于被鉴定为7至10级伤残的职工,无论是劳动合同期满终止还是职工本人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也需要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
4. 医疗补助费:根据《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的规定,对于因病或非因公负伤,被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不能从事原工作或用人单位另行安排工作而解除劳动合同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根据其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每满1年支付相当于1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并支付不低于6个月工资的医疗补助费。对于患重病和绝症的劳动者,医疗补助费还应增加,其中患重病的增加部分不低于医疗补助费的50%,患绝症的增加部分不低于医疗补助费的100%。
5. 竞业限制补偿费:根据《劳动合同法》第23条的规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竞业限制条款,并约定在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后,在竞业限制期内支付劳动者经济补偿。如果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约定,应按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
除了经济补偿外,用人单位还有以下其他法律义务:
1. 缴纳社会保险费用:用人单位应当按照法律规定,为劳动者缴纳应由其负责的社会保险费用。
2. 出具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证明:用人单位应在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后15日内向劳动者出具相应的证明,并办理劳动者档案和社会保险转移手续。
3. 提供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用人单位应提供劳动者的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4. 返还劳动者寄存财产:用人单位应返还劳动者寄存的财产。
5. 经济性裁员时的优先录用:如果用人单位进行经济性裁员,在6个月内重新招聘人员时,应优先录用被裁减的劳动者。
徐先生与某外商投资企业之间的劳动合同争议。徐先生完成了德国一年的专业培训后,不愿再与企业续约,而企业则认为根据培训协议,徐先生应履行为期十年的服务期。争议焦点在于劳动合同期限是三年还是十年。根据《劳动法》和《上海市劳动合同条例》,劳动合同期满即行终止
劳动者能否同时在两个公司入职的问题。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劳动者可以与两家公司建立劳动关系,但需满足一定条件,如前一家单位无异议且后一家单位知晓。用人单位可采取多种措施规避风险,如要求员工提交解除劳动关系的证明、劳动合同声明等。合法解除双重劳动关系的情况
经济性裁员的相关内容。经济性裁员是用人单位为降低劳动成本、改善经营管理而进行的裁员行为,需符合法定程序和条件。程序包括提前通知、裁减人员方案、征求意见、报告和听取意见、公布和支付补偿等。某公司因经营亏损解除30名职工劳动合同,但未按法律规定履行程序,
劳动合同解除的经济补偿计算方法。根据工作年限和月工资计算经济补偿,工作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不满六个月支付半个月工资。若劳动者月工资高于当地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则按三倍数额支付,但最高不超过十二年。同时,明确月工资的定义为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前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