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就在这里,提前终止合同算不算合同的终止?当然应该算,否则又要弄出白马非马的笑话了。既然如此,劳动合同的解除理所当然属于劳动合同的终止情形之一,但在现行立法上却看不到这一点。《现代汉语词典》对"终止"的解释为"结束;停止"。参照这一权威释义,则只要当事人双方的劳动法律关系消灭,权利义务关系停止,不再有劳动合同关系存在就应视为劳动合同的终止。它既可能因双方协商解除合同而提前终止,也可能因单方面的辞职、辞退而终止;有可能按时到期终止,也可能因意外原因而逾期终止;还可能因劳动者退休或丧失劳动能力而自然终止。我们没有必要为了区别劳动合同是自动停止还是人为停止而将合同解除从合同终止里硬加分离出来,把二者并列起来反而搞乱了二者内在的逻辑关系。也许当初立法者将劳动合同的解除单独规定出来,是本着合同自由、意思自治的原则,赋予当事人更大的选择权利,但从实际效果看是造成了更大的混乱。当前,"终止"和"解除"两个概念的使用相当混乱,处于弱势地位的广大劳动者(尤其是那些文化水平有限的"打工仔")在与用人单位订立劳动合同时,由于没有搞清楚"终止"与"解除"的内涵和外延而稀里糊涂地签了字,受到欺骗蒙蔽却还不知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又"欲哭无泪"。特别是终止与解除二者在劳动者因伤残疾的问题上的规定,界限模糊不清,在实践中很容易引起争议。加之在现行规定中,除了"国字号"单位外,其它用人单位终止劳动合同可以不用支付经济补偿给劳动者,而不象解除劳动合同那样必须支付,以致在有关问题上用人单位倾向与把问题处理成合同终止情形而劳动者则倾向于按合同解除情形处理,由此而引发的劳资纠纷甚多。基于劳动者天生的弱势地位,在非国有的公司、企业中就业的广大劳动者的权益更得不到充分保障。
现行《劳动法》,在第三章《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中,没有明确将劳动合同的解除纳入劳动合同终止的范围,而是将二者并列。从第23条到第32条这10条中,仅有第23条一句话30余字涉及劳动合同终止而大量笔墨是用在了合同解除的规定上。这样给人造成的印象是后者重、前者轻,实乃喧宾夺主。更为可笑的是,在立法者看来是如此重要的劳动合同解除规定,竟然不属于合同内容的必备条款!第19条规定了劳动合同的内容,其第六款为"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却没有"劳动合同解除的条件"。不须列入合同内容,无疑使得"解除"有了更大的随意性,引发争议的可能更大。客观地讲,劳动合同的解除作为劳动合同终止的情形之一,在《劳动法》中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劳动合同终止的重要形式,但其人为的提前性并不能改变它本为劳动合同终止的实质。我国现行立法对"解除"的浓墨重彩,不仅从形式上淡化了其作为合同终止的一种方式,使二者由种属关系变为并列关系,甚至还有主次颠倒的趋势,使相关劳动立法发展陷入"剪不断,理还乱"的困境。同时,现行规定也不符合国际惯例的要求,加入WTO后处理更多的涉外问题时,还会有更大的潜在弊端暴露出来。
建议对《劳动法》相关篇章结构进行修改,设立专门章节规定劳动合同的终止情形;将劳动合同的解除统一到"终止"范围中来,在立法上明确"终止"与"解除"的种属关系;缩小"解除"的使用范围,尽可能地多使用"终止",避免混乱。劳动法素有"小宪法"之称,可见其重要性。相信《宪法》条文的每字每句都是逻辑严谨的,《劳动法》也当如此。
企业破产时工伤职工的待遇解决方式。包括申请领取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工伤待遇的具体支付方式和劳动合同终止与经济补偿等内容。工伤职工可依法享受相关待遇,企业破产时应当依法支付工伤保险待遇费用。对于异议,职工可申请行政复议或诉讼。单位破产
派遣制员工合同到期不续约时的劳动合同终止及补偿问题。依据《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期满为合法终止情形之一。用人单位在终止劳动合同时需出具证明,并办理档案社保手续。对于派遣制员工不续约情况,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单位工作年限计算,同时涉及高月工资情况下的补偿
用人单位在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的多项义务,包括出具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证明、办理档案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手续、支付经济补偿以及保存劳动合同文本等。用人单位必须依法履行这些义务,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文章还强调了这些义务的重要性和对劳动者的保护。
破产解散公司如何赔偿员工的问题。公司解散需对员工进行经济赔偿,补偿金额度根据员工服务年限和薪资水平决定。员工每服务满一年可获得一个月的经济补偿,服务期限未达半年的员工可获得半个月的补偿。同时,公司应在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一次付清劳动者工资。细节、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