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劳动工伤 > 劳动关系 > 事实劳动关系 > 劳动关系状态的种类有哪些?

劳动关系状态的种类有哪些?

时间:2020-05-25 浏览:12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73838
我们任何一种行为都有可能是一种劳动行为的发生,所以说,我们也应该学习相关法律辨别相应的劳动行为,并且主动地为我们的劳动行为进行保护措施,那么,在我国的法律当中,关于劳动关系的法律之中,劳动关系客体包括什么?接下来就是手心律师网小编为您带来的相关资料,快来和小编一起看看吧。

劳动关系的客体:劳动行为。实施劳动行为,完成劳动任务是劳动者的首要义务。由于劳动关系所指向的是劳动行为,所以,劳动关系建立后,劳动者必须加入到用人单位的生产和工作中去,成为用人单位的成员,对内享受本单位职工的权利,承担本单位职工的义务。用人单位作为生产经营活动的组织管理者,在要求劳动者完成生产工作任务的同时,必须为劳动者完成劳动行为提供条件,包括生产场所、机器设施、劳动工具等。

对于劳动法律关系是否存在客体,我国劳动法学界最初持否定态度,认为不必提劳动法律关系客体的问题。关怀主编的原统编教材《劳动法学》在“劳动法律关系的要素”这一节中仅介绍了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和内容,而未涉及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注:参见关怀主编:《劳动法学》,群众出版社1987年版,第116页。)追根寻源,这引进于前苏联的教科书。(注:参见[苏联]亚历山洛夫:《苏维埃劳动法教程》,李*谟、康*田译,中国**大学出版社1955年版,第5页。)

劳动关系和劳动合同关系的区别

劳动合同关系不同于劳动关系

一、两者在逻辑关系上具有统一关系

在劳动合同制度全面推行之后,劳动关系的确立开始更多地取决于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是否达成一致。如果没有特别的理由,对于是否确立劳动关系、与谁确立劳动关系、确立怎样的劳动关系均只能由劳动者意思自治。所以,市场经济国家产生劳动关系的一般形式是劳动合同。甚至可以说,劳动关系全部为劳动合同关系,二者具有统一性。劳动合同的订立是确定劳动关系最主要的事实。要注意的是这里所指的劳动合同,不仅包括书面劳动合同,还包括口头等其他形式的劳动合同。

二、两者在事实上的具有统一性

劳动合同关系体现了一种意思自治的精神,它已承认合同当事人的独立人格、意思自由为前提。当劳动者有权订立劳动合同时意味着他真正成为了自己劳动力的所有权人,同理当用人单位有权订立劳动合同时则意味着它真正实现了用人权(用工权)。

雇佣关系与劳动关系的区别

(1)主体资格不同。

劳动合同的主体只能一方是法人或组织,即用人单位,另一方则必须是劳动者个人,劳动合同的主体不能同时都是自然人;劳务合同的主体双方当事人可以同时都是法人、组织、公民,也可以是公民与法人、组织。

(2)主体性质及其关系不同。

劳动合同的双方主体间不仅存在财产关系即经济关系,还存在着人身关系,即行政隶属关系。劳动者除提供劳动之外,还要接受用人单位的管理,服从其安排,遵守其规章制度等,成为用人单位的内部职工。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劳动法关于事实劳动关系的确定方式

    劳动法中关于事实劳动关系的确定方式。在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未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况下,依据相关法律和《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通过符合主体资格、适用劳动规章制度、劳动是业务的组成部分等情形来确定劳动关系。同时,工资支付凭证、身份证明证件、招聘记录等

  • 签订劳动合同的主体

    劳动合同的主体,包括员工、工会、雇主和政府。工会是劳动者的集体组织,旨在维护员工权益,主要通过集体谈判方式代表劳动者权益。在中国,工会有多重任务,包括参与国家社会事务管理、民主监督等。雇主是使用雇员进行有组织活动的法人或自然人。政府作为劳动关系主体之

  • 事实劳动关系的概念

    事实劳动关系的概念,包括口头协议代替书面合同、未签订劳动合同、延续的劳动关系以及其他合同形式代替劳动合同等情况。同时,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但符合主体资格、适用劳动规章制度、劳动是业务组成部分等情形,劳动关

  • 如何认定从事雇佣活动

    从事雇佣活动的认定标准,包括形式要件和实质要件。同时,文章详细阐述了雇佣关系和劳动关系的区别,包括主体范围、主体间地位、适用的法律性质以及劳动争议处理程序等方面的差异。整体上,本文从多个角度深入分析了雇佣活动的特点,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区分雇佣关系和

  • 委托招生合同
  • 借用关系是否属于事实劳动关系
  • 不胜任工作的认定及法律要求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