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双方同意维持劳动关系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应与劳动者协商补签劳动合同,补办相关手续。根据《劳动法》第十六条第二款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这里的“应当”指的是“必须”的意思。
2. 一方不同意维持劳动关系的情况下,如果劳动者不愿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关系应予解除,用人单位可以不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但如果用人单位故意拖延不签订劳动合同,形成的事实劳动关系被视为劳动合同关系,如果发生依法解除的情形,并且具备支付经济补偿金的法定条件,用人单位就应当支付经济补偿金。
3. 如果用人单位或劳动者不具备签订劳动合同条件,事实劳动关系应予解除,并建议有关部门予以查处。如果用人单位原因形成事实劳动关系对劳动者造成损害,应由用人单位给予劳动者相应的赔偿。
1. 劳动合同期满后,如果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办理了终止手续但未续订劳动合同,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6条的规定:“劳动合同期满后,劳动者仍在原用人单位工作,原用人单位未表示异议的,视为双方同意以原条件继续履行劳动合同。一方提出终止劳动关系的,人民法院应当支持”。如果是用人单位提出终止劳动关系,劳动者有权要求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金。
2. 劳动合同期满后,因用人单位原因未办理终止或续订手续。根据原劳动部《关于实行劳动合同制度若干问题的通知》第14条规定:“有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期满后,因用人单位方面的原因未办理终止或续订手续而形成事实劳动关系的,视为续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应及时与劳动者协商合同期限,办理续订手续。由此给劳动者造成损失的,该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根据《劳动法》第二十条规定:“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以上,当事人双方同意续延劳动合同的,如果劳动者提出订立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因此,如果用人单位应当与劳动者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而未签订,视为双方之间存在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关系,并以原劳动合同确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在这种情况下,这种事实劳动关系则被看作劳动合同关系,因而存在解除和终止的问题。如果发生依法解除,只要符合《劳动法》所规定的支付经济补偿金的条件,就应当支付经济补偿金。
确定事实劳动关系后能否缴纳社保的问题。根据社会保险法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后应购买社保,包括应签而未签劳动合同、口头协议、其他合同形式代替劳动合同以及劳动合同到期后未终止或续签等情形。个体工商户和其他灵活就业人员也可参加社保。全国统一的个
劳动法中关于事实劳动关系的确定方式。在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未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况下,依据相关法律和《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通过符合主体资格、适用劳动规章制度、劳动是业务的组成部分等情形来确定劳动关系。同时,工资支付凭证、身份证明证件、招聘记录等
事实劳动关系的概念,包括口头协议代替书面合同、未签订劳动合同、延续的劳动关系以及其他合同形式代替劳动合同等情况。同时,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但符合主体资格、适用劳动规章制度、劳动是业务组成部分等情形,劳动关
劳动关系在劳动仲裁中无法一裁终局的情况,并详细列举了劳动纠纷仲裁可以一裁终局的几种情形。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劳动争议的定义,以及起诉状和劳动关系的区分。劳动者在维权时需先确认是否存在劳动关系,区分事实劳动关系和劳动合同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