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经济补偿金的支付标准根据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来确定。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如果劳动者的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三倍,那么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的三倍支付,但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
月工资的定义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
特别困难企业是指上年度亏损且固定性支出大于现金流入的企业。困难企业的认定以上年末企业财务决策为基本依据,并参考《会计法》执法大检查的检查结论。
特别困难企业如果计划与职工解除劳动关系,需要向同级劳动(保障)部门和财政部门提交申请报告。申请报告包括企业与职工解除劳动关系计划、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资产负债情况、职工工资发放情况、职工签定的协议书、领取基本生活费明细表、解除劳动关系的职工人数及构成、经济补偿金需求、自身筹集经济补偿金能力等情况。同时需要填报《财政补助资金申请表》和《计划解除劳动关系职工情况明细表》(附带《计算解除劳动关系职工个人情况表》)。
接受特困企业申请后,同级财政、劳动(保障)和经贸等部门会按照规定标准对企业的困难程度进行认定。如果认定为特困企业,需要报同级政府批准。
(1) 对认定为特困企业的,同级劳动(保障)部门会对企业当期应解除劳动关系的职工、经济补偿金支付标准、经济补偿金实际需求额及分担比例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在企业填报的补助资金申请表上签署意见,并将申请表报同级财政部门。
(2) 同级财政部门接到同级劳动(保障)部门的初审意见后,会对企业应享受的补助资金数额进行核定,并通知企业在规定时间内将应承担的经济补偿金足额划拨到市经济补偿金财政专户。同时,财政部门将本级财政应承担的补助资金划拨到市经济补偿金财政专户。
(3) 县(区、县级市)属国有企业与职工解除劳动关系申请补助资金时,需要按照上述程序进行申请认定。企业应承担的经济补偿金和县(区、县级市)财政应承担的补助资金由县(区、县级市)财政建立经济补偿金财政过渡专户进行筹集,并按统一规定将资金缴入市经济补偿金财政专户。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的规定,用人单位可以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解除劳动合同,具体情形包括:
(一) 劳动者因病或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
(二) 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
(三) 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导致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一条的规定,如果存在以下情形,用人单位需要裁减人员二十人以上或者裁减不足二十人但占企业职工总数百分之十以上,那么需要提前三十日向工会或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并听取工会或职工的意见后,经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后才可以裁减人员:
(一) 依照企业破产法规定进行重整;
(二) 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
(三) 企业转产、重大技术革新或经营方式调整,在变更劳动合同后仍需要裁减人员;
(四) 其他因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经济情况发生重大变化,导致劳动合同无法履行。
劳动合同解除后的补偿金计算方法。劳动者被解雇后,有权获得基于离职前平均工资和工作时间长短的经济补偿金。若劳动者的工资高于当地职工月平均工资的三倍,则支付标准受限。同时,双倍工资与补偿金为不同概念,公司需依法支付两者费用。具体支付标准和情境有所区别,用
人事人员处理职工入离职手续应注意的事项。包括合同解除通知期限、违反法律法规的后果、离职工作交接、相关费用结算、终止劳动合同证明以及社保和公积金减员手续等内容。另外,还讨论了员工离职的两种情况,即员工主动离职和企业因员工不符合要求等提出终止劳动关系的情
员工离职后的工资支付问题。单位应在员工离职当天结清所有报酬和费用,不得克扣工资。只有在符合规定的情况下,如代扣个人所得税、代缴社会保险费用等,用人单位才可以从劳动者工资中扣除一定费用。若单位拒绝结清工资或苛扣工资,劳动者可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
根据劳动法,用人单位经济性裁员或符合法定解除条件时,应支付员工经济补偿金。支付标准为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违法解除劳动关系时,应支付经济赔偿金,金额为经济补偿金的两倍。相关法律依据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