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规定,只要没有超过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限,离职后仍然可以申请劳动仲裁。
根据第二十七条的规定,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限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限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开始计算。
如果当事人在仲裁时效期限内向对方主张权利、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对方同意履行义务,仲裁时效期限会被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限会重新计算。
如果因不可抗力或其他正当理由,当事人无法在仲裁时效期限内申请仲裁,仲裁时效会被暂停。一旦中止原因消除,仲裁时效期限会继续计算。
对于因拖欠劳动报酬引起的劳动争议,如果劳动关系仍在继续,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仲裁时效期限的限制。但是,如果劳动关系已经终止,劳动者必须在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的一年内提出申请。
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规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发生以下劳动争议可以申请劳动仲裁:
当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劳动争议时,当事人可以依法选择申请调解、仲裁、提起诉讼或协商解决。
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可以在30日内向所在单位的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如果调解不成功,当事人可以在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60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如果对仲裁裁决不满意,可以在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通过以上详细介绍,大家已经了解了如何申请劳动仲裁。如果在工作中发现离职后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我们绝不能忍气吞声,应该与用人单位进行合理的交涉,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如果双方无法达成一致意见,建议利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权益。如果您的情况比较复杂,本网站还提供律师在线咨询服务,欢迎您进行法律咨询。
劳动争议仲裁调解书的法律效力时间。调解书在当事人签收之日起生效,而裁决书则在送达后并不立即生效。当事人如对裁决书不服,可在15日内向法院起诉,否则裁决书将产生法律效力。仲裁裁决书和调解书的生效时间有所不同。
劳动争议仲裁的意义及程序。劳动争议仲裁是劳动争议当事人通过公正的裁决解决劳动争议的必要程序,需在我国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前进行。劳动争议仲裁的申请时效及所需证据种类和范围也被详细阐述。同时,文章强调了工作期间收集能证明劳动关系的证据的重要性。
工伤认定的法定条件和程序,包括申请工伤认定所需的材料和流程、符合工伤认定条件的情形以及视同工伤的情形。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工伤认定申请及办理流程、劳动仲裁的程序和时效等相关内容。为保证工伤认定的客观公正和简捷方便,制定了相应的工伤认定办法。
劳动争议调解和仲裁的解决期限。调解达成协议后需制作调解协议书,生效需双方签名盖章及调解组织印章。调解未达成协议,当事人可申请仲裁,仲裁时效期限为一年。仲裁庭应在四十五日内裁决案件,如有需要可延期。劳动报酬争议的仲裁时效期限需视劳动关系状态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