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对劳动仲裁时效的审查处理是怎样的
时间:2024-06-16 浏览:27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一)
第三条:劳动争议仲裁申请期限
根据《劳动法》第八十二条的规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对于超过六十天的仲裁申请,可以作出不予受理的书面裁决、决定或通知。当事人不服,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应当受理。对于确实超过仲裁申请期限且没有不可抗力或其他正当理由的情况,人民法院应当驳回诉讼请求。
仲裁时效的中止和中断
需要明确的是,申请劳动仲裁的时效是诉讼时效,并适用中止和中断规定。《劳动法》虽未对仲裁时效的中止和中断进行规定,但《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十二条规定:当事人能够证明在申请仲裁期间内因不可抗力或其他客观原因无法申请仲裁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申请仲裁期间中止,从中止的原因消失之次日起,申请仲裁期间连续计算。《解释(二)》第十三条规定:当事人能够证明在申请仲裁期间内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申请仲裁期间中断:(一)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二)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三)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如果申请仲裁期间发生中断,从对方当事人明确拒绝履行义务或有关部门作出处理决定或明确表示不予处理之日起,申请仲裁期间重新计算。
法院对劳动仲裁时效的审查
因此,法院在审查劳动仲裁时效时,即使超过时效,仍会受理案件。只有在仲裁时效已过且没有中止或中断事由的情况下,法院才会驳回诉讼请求。
案例分析
某甲原为某乙单位的职工,双方于2007年12月28日解除劳动关系。解除劳动关系时,某乙单位支付给某甲失业金600元,但未支付经济补偿金。某甲于2008年5月30日向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要求支付经济补偿金、双休日加班工资、额外经济补偿金等。在仲裁期间,某乙单位提出申请仲裁时效已过的理由。劳动仲裁委员会于2008年9月9日做出仲裁裁决,裁决某乙公司按规定支付某甲经济补偿金、双休日加班工资、额外经济补偿金等,对某乙公司的仲裁时效未予裁决。某乙公司以仲裁申请期限已过为由,不服仲裁裁决,向该区法院提起诉讼。
意见分歧
该案中,双方争议焦点在于劳动仲裁时效是否已过。对于劳动争议仲裁时效的处理,审判人员产生了两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法院应予审查。仲裁机构的裁决在当事人不服仲裁起诉到法院时,不具备法律效力。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对劳动部《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几个问题的函》的答复中第二条规定,劳动争议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仍应以争议的双方为诉讼当事人,不应将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列为被告或第三人。在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中不应包含撤销或维持仲裁裁决的内容。根据此规定,人民法院对不服劳动仲裁裁决起诉的劳动争议案件,需要重新进行审理。因此,应对仲裁时效问题进行审查。第二种意见认为:法院不应予审查。虽然仲裁裁决不具备法律效力,但仲裁时效问题是仲裁案件的程序性问题,应由仲裁庭进行审查。由于法律对劳动仲裁与诉讼程序的衔接问题规定不完善,对程序性问题也没有明确规定。答复中的第二条也未提及对程序性问题的审理,因此不应进行审查。此外,从保护劳动者利益的角度考虑,也不应予以审查。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解读《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新亮点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新亮点,包括部分案件一裁终局以提高裁判效率,缩短劳动争议仲裁的审理期限,劳动者维权更加容易,包括不再收费和明确用人单位的举证责任,以及劳动争议时效延长为一年。这些改进有助于解决劳动争议,减少劳动者的维权时间和成本。
-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突破性设计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六大突破性设计,包括一裁终局、延长仲裁时效、缩短审理期限、合理分配举证责任、减轻经济负担以及突出调解程序等内容。该法律对申诉时效的期限、中止、中断和特殊规定作出了界定,但未设立最长权利保护期限。该法律的实施将对现行劳动争议处理
-
仲裁时效一年规定没有溯及力
仲裁时效一年规定不具有溯及力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规定,劳动仲裁法作为劳动法的特别规定,其规定的仲裁时效一年与劳动法的仲裁时效六十日不一致,应当适用劳动仲裁法的新规定。但新规定只能适用于5月1日起发生的情况,不能溯及之前。因此,当事人
-
李某与劳服公司的劳动争议案件分析
李某与劳服公司之间的劳动争议案件。李某在劳服公司工作期间,因工资福利待遇低及未参加社会保险等问题产生争议。案件分析涉及劳动仲裁时效和劳动保障监察时效的规定,以及不同观点对李某诉求的看法。最终,根据规定,李某的仲裁申请已超过时效,劳动仲裁和劳动监察机构
-
竞业限制案件的仲裁与起诉程序
-
劳动争议前置程序的运作方式
-
审理劳动仲裁案件所需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