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劳动争议由劳动合同履行地或者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管辖。因此,员工和用人单位不在同一地区时,员工应当在劳动合同履行地申请劳动仲裁。
在申请劳动仲裁前,员工需要确定所发生的争议是否属于劳动争议,并判断是否可以通过民事诉讼解决。不是所有在单位工作的人员与单位之间的关系都是劳动关系,因此员工在申诉之前需要认清与单位之间关系的性质。
对于劳动关系,员工需要提供证据来证明其存在,如劳动合同、工资条、银行工资卡记录、休假条、交接单、工作证、工作服等。如果存在劳务关系,则应另行提起民事诉讼。
如果单位给员工打有工资条,则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以节省时间。
劳动者在劳动争议发生后,必须在争议发生之日起六十日内向有管辖权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
申请劳动仲裁时,需要正确确定申诉主体和申诉请求。申诉人主体应使用身份证上的名字,并提供与被诉人之间存在劳动关系的证据。申诉请求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并注意请求的统一性。
在申请劳动仲裁时,需要提交申诉书、身份证明、能够证明与被诉人之间存在劳动关系的材料以及其他根据立案审查需要的材料。
对于外地公司在北京开设办事处、分公司的情况,员工应当大胆地从仲裁机关领取不予受理通知书,然后到合同履行地的法院进行诉讼。
劳动者自动离职的赔偿责任,包括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和损失赔偿的问题。劳动者自动离职属于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应赔偿损失。用人单位需承担证明损失的责任,可扣除工资。劳动者可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或申请劳动仲裁维权。未签劳动合同不需缴纳违约金,但有服务期约定和保密事
工伤认定程序及注意事项。首先进行事实劳动关系认定,如发生争议可仲裁。在认定为劳动关系且劳动者无过错、工伤发生一年内,进行工伤认定。区分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无资质企业无法认定工伤,损害劳动者权益。如用人单位不认定,可向上级人社部门申请复核并鉴定。工伤申
辞职后工资结算的问题。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大部分企业不会在员工离职当天结算工资,而是等到下个月统一发放。劳动者需按要求提交辞职申请并完成工作交接后,方可离职。若用人单位拒绝支付工资,劳动者可通过劳动监察投诉或申请劳动仲裁等途径要求支付工资。同时,劳动者
企业离职补偿金延发的问题。根据法律规定,劳动者有权在用人单位延迟支付经济补偿金超过一个月时向劳动行政部门申请劳动仲裁。同时,文章还介绍了经济性裁员的定义、条件和补偿金的计算方法。劳动者可以依法获得应得的经济补偿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