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劳动工伤 > 劳动争议 > 劳资纠纷 > 工资的范围包括哪些,单位何时支付员工工资

工资的范围包括哪些,单位何时支付员工工资

时间:2024-02-29 浏览:4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77651
在现实社会中,我们都知道通常情况下,劳动者工资的支付都是一个月一次,这是我国法律中明确规定的,否则单位则有可能存在违法行为。对此,手心律师网小编在下文为您具体介绍有关工资的范围包括什么,单位什么时候支付员工工资,希望分享的内容能够有所帮助。

工资的构成

根据相关规定,工资总额由以下六个部分组成:

1. 计时工资

计时工资是指按照计时工资标准(包括地区生活费补贴)和工作时间支付给个人的劳动报酬。具体包括:

  • 按计时工资标准支付的已完成工作的工资
  • 实行结构工资制的单位支付给职工的基础工资和职务(岗位)工资
  • 新参加工作职工的见习工资(学徒的生活费)
  • 运动员体育津贴

2. 计件工资

计件工资是指对已完成工作按照计件单价支付的劳动报酬。具体包括:

  • 实行超额累进计件、直接无限计件、限额计件、超定额计件等工资制,按劳动部门或主管部门批准的定额和计件单价支付给个人的工资
  • 按工会任务包干方法支付给个人的工资
  • 按营业额提成或利润提成办法支付给个人的工资

3. 奖金

奖金是指支付给职工的超额劳动报酬和增收节支的劳动报酬。具体包括:

  • 生产奖
  • 节约奖
  • 劳动竞赛奖
  • 机关、事业单位的奖励工资
  • 其他奖金

4. 津贴和补贴

津贴和补贴是指为了补偿职工特殊或额外的劳动消耗和因其他特殊原因支付给职工的津贴,以及为了保证职工工资水平不受物价影响支付给职工的物价补贴。具体包括:

  • 补偿职工特殊或额外劳动消耗的津贴
  • 保健性津贴
  • 技术性津贴
  • 其他津贴
  • 为保证职工工资水平不受物价上涨或变动影响而支付的各种补贴

5. 加班加点工资

加班加点工资是指按规定支付的加班工资和加点工资。

6. 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

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因病、工伤、产假、计划生育假、婚丧假、事假、探亲假、定期休假、停工学习、执行国家或社会义务等原因按计时工资标准或计时工资标准的一定比例支付的工资;附加工资、保留工资。

工资支付时间

根据《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7条的规定,工资必须在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的日期支付。如遇节假日或休息日,则应提前在最近的工作日支付。工资至少每月支付一次,实行周、日、小时工资制的可按周、日、小时支付工资。

关于临时和具体工作的工资支付,根据《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8条的规定,对完成一次性临时劳动或某项具体工作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按有关协议或合同规定在其完成劳动任务后即支付工资。

关于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的工资支付,根据《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9条的规定,劳动关系双方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用人单位应在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一次付清劳动者工资。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单位支付员工工资的问题及建议

    员工工资支付的相关问题。对于住宿费用的支付责任,建议双方协商解决。在疫情防控期间,员工因紧急措施无法提供正常劳动时,用人单位应按照相关通知支付工资报酬。对于住宿费问题,建议双方参考相关法规和通知,充分协商找到公平合理的解决方案,确保员工权益和用人单位

  • 什么是计件工资制度

    计件工资制度的概念及具体操作方式。该制度根据完成的工作数量支付报酬,包括超额累进计件、直接无限计件等多种形式。对于是否包含加班费,文章指出,按照标准工时制度计发工资的通常采用计时工资制度。对于实行计件工资制度的企业,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工资计算需根据

  • 四者概念的区别

    工资总额、职工薪酬、工资、薪金总额和工资、薪金所得五个概念的区别。这些概念在概念范畴、法规依据、使用范围以及适用主体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工资总额指单位支付给全部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职工薪酬则包括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的各种形式的报酬或补偿。工资、薪金总额和

  • 辞退后的工资支付问题

    员工离职后的工资支付问题。单位应在员工离职当天结清所有报酬和费用,不得克扣工资。只有在符合规定的情况下,如代扣个人所得税、代缴社会保险费用等,用人单位才可以从劳动者工资中扣除一定费用。若单位拒绝结清工资或苛扣工资,劳动者可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

  • 九级伤残一次性可以赔多少钱
  • 本市内工厂搬迁怎么补偿
  • 工作一年半被辞退如何补偿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