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很看重一纸劳动合同,认为这是自己权利的保障;但也有人被用人单位“求签”也硬是不从,邵阳的朱某被认为就是这样一个不走寻常路的人。但是,邵阳市某材料公司近日将他告上法院,请求不予支持赔付其双倍工资、加班工资、经济赔偿金共计23478元。
2013年3月,朱某进入邵阳市某材料公司工作,并担任生产厂长一职。双方约定试用期为1个月,工资为每月3000元,试用期满后工资每月4000元。
当公司要与朱某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时,朱某却一再找借口搪塞拖延。3个月后,公司以朱某不能胜任工作为由,提出与其解除劳动关系。
事后,朱某向邵阳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2013年9月26日,仲裁委员会作出仲裁:邵阳市某材料公司支付申请人朱某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双倍工资8920元。用人单位不服,向邵阳市双清区法院提起诉讼。
法院判决用人单位支付加班工资和经济补偿金共计12135.5元,但不需要支付未与朱某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双倍工资8920元。
《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五条有明确规定:“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经用人单位书面通知后,劳动者不与用人单位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书面通知劳动者终止劳动关系,无需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但是应当依法向劳动者支付其实际工作时间的劳动报酬”。
用人单位在用工超过一个月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是法定义务,但劳动者没有这样的法定义务。劳动者逾期不签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依法书面通知终止劳动关系,而不是继续聘用。
“此案中认定朱某是明知故犯没直接证据证实。”直接证据,包括劳动者书面声明不签劳动合同或者劳动者承认其拒签等。
公司被收购后员工的补偿权益问题。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公司被收购后员工的劳动合同不受影响,不需要支付补偿。但如果涉及裁员,员工有权要求经济赔偿金,赔偿标准按工作年限计算。若新公司要求重新计算工龄并终止劳动合同,员工可要求相应经济补偿。整体而言,公
自动离职未签合同情况下劳动纠纷的调解方法。在处理劳动争议时,劳动关系证据十分关键,包括工作证、工资记录等。我国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者未签合同自行离职需承担赔偿责任。因此,劳动者应收集证据,通过合理方式解决纠纷,如主张未签合同期间的双倍工资等。
停工留薪期内未订立劳动合同,劳动者能否要求双倍工资的问题。根据法律规定,用人单位是订立劳动合同的责任主体,但在特殊情况下,如劳动者受伤导致的停工留薪期间,双方劳动权利和义务无法明确,法律允许存在事实劳动关系状态。尚先生在入职后因工伤住院治疗,虽未签订
公司裁员时的经济补偿标准和相关规定。根据劳动法,用人单位在解除劳动合同时需支付经济补偿金,裁员时的补偿标准按照劳动者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和工资水平计算。公司裁员需满足特定条件,如因生产经营严重困难或进入法定整顿期间等。裁员程序受到法律的严格限制,并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