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作为一种劳动者保护法,其在劳动合同纠纷中的证明负担分配必须体现其基本原则。社会分工的存在决定了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从而导致他们在经济地位上的不平等。劳动者一直以来都是社会的弱者,是一个弱势群体,因此需要法律的保护来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正是由于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用人单位拥有大量信息,而劳动者很少掌握相关信息。因此,我国法律规定在劳动争议纠纷案件中,用人单位必须对其做出的开除、除名、辞退、解除劳动合同、减少劳动报酬、计算劳动者工作年限等决定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承担举证责任。
根据劳动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三条,与争议事项有关的证据属于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用人单位应当提供。劳动者无法提供由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与仲裁请求有关的证据。劳动者主张加班费的,应当就加班事实的存在承担举证责任。
《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标准》是为了指导用人单位合理配备、正确使用劳动防护用品,保护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确保安全生产。该标准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制定的,由国家经贸委发布。DB23/T1496《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标准》发布日期为2012年12月11日,实施日期为2013年1月11日。
劳动保护用品包括以下几种:
(1)安全帽类:用于保护头部,防止撞击和挤压伤害,主要有塑料、橡胶、玻璃、胶纸、防寒和竹藤安全帽。
(2)呼吸护具类:用于预防尘肺和职业病,分为防尘、防毒、供养三类,按作用原理分为过滤式和隔绝式。
(3)眼防护具:用于保护眼睛和面部,防止外来伤害,包括焊接用眼防护具、炉窑用眼护具、防冲击眼护具、微波防护具、激光防护镜以及防X射线、防化学、防尘等眼护具。
(4)听力护具:在噪音环境中工作时使用,包括耳塞、耳罩和帽盔。
合法解除劳动合同的相关法律规定。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劳动合同一经依法订立即具有法律约束力,未经解除不得随意跳槽。当事人可以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时需提前三十天通知用人单位。如劳动者违反规定解除劳动合同,应支付相关费用并承担违约责任
社会保险劳动仲裁的时效问题。根据《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规定,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追究期限为违法行为发生或持续后的特定时间段,而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怀孕后被单位辞退的应对措施和相关法律常识。员工怀孕期间被辞退属于违法,可申请劳动仲裁并要求单位承担经济补偿金等责任。同时,介绍了劳动法的产生背景和其独立法律地位,包括其主要调整的内容,如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劳动合同订立与解除等。劳动法旨在保护劳动者权
竞业禁止协议的目的、范围及具体条款。竞业禁止旨在保护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和知识产权。协议内容包括禁止劳动者在新单位从事竞争业务、禁止兼职或任职于竞争企业、禁止自行组织竞争公司、规定经济补偿和违约责任等。根据劳动法规定,竞业限制适用于特定人员,期限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