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全日制用工与全日制用工最本质的区别就是工作时间。这里所说的工作时间不同并不是指工作时间段的不同,而是指工作小时数的不同。
全日制用工是一种被法律认可的用工模式。在我国,全日制劳动者平均每天工作一般不超过八小时,每周工作一般不超过四十小时。全日制用工一般按日计薪,工资不得低于月最低工资。
非全日制用工是另一种被法律认可的用工模式。非全日制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平均每天工作时间一般不超过四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一般不超过二十四小时。非全日制用工是以小时计酬的形式,其工资只要不低于最低小时工资即可。
非全日制用工是一种极为灵活的用工形式,为企业提供了更大的用工弹性。随着我国劳动力市场竞争的愈发激烈,非全日制用工逐渐成为现在企业用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根据案例,小王在上海某A宾馆担任前台工作,工作时间为晚上21点至早晨7点,每月工资为900元。然而,小王从朋友处得知,2008年上海市月最低工资是960元,其工资还不足最低工资,因此向单位提出要求补发工资差额。
此外,小王认为自己每天工作10个小时,超过了标准工作时间8小时,属于超时加班,要求单位补发2008年3月至今的加班费。然而,A宾馆则称小王是在晚上上班,是非全日制员工,其工资不适用最低工资标准,同时也不存在加班。
根据我国劳动法规定,非全日制员工每天工作时间不得超过四小时,而小王每天工作10个小时已经超过了标准工作时间,属于超时加班。因此,A宾馆应当依法补足工资差额并向小王支付加班工资。
非全日制用工在法定节假日的权益保障问题。非全日制用工与全日制用工一样受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调整,非全日制劳动者享有包括休息休假权在内的劳动者权益。非全日制用工特征包括工资计算周期、带薪年休假、加班工资支付和法定节假日加班费支付等方面的不同规定。各地地方
社会保险劳动仲裁的时效问题。根据《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规定,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追究期限为违法行为发生或持续后的特定时间段,而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非全日制用工的劳动关系特点。非全日制用工的工作时间较为灵活,允许劳动者与多个用人单位建立双重或多重劳动关系。劳动合同形式可以是书面或口头协议,终止劳动合同无需支付经济补偿金。此外,非全日制用工不允许约定试用期,用人单位需定期支付工资并缴纳工伤保险费。
用人单位应当支付经济补偿金的情形,主要分为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九种情形和用人单位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的十二种情形,涵盖了多种可能的情况,包括劳动者因用人单位未依法支付劳动报酬等原因解除劳动合同,以及用人单位因生产经营困难等情形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