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企业破产职工安置政策
时间:2024-11-23 浏览:38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制、破产进入了攻坚阶段,其职工安置工作更是难点中的难点,破产法和大量部门规章、地方政策对此均有规定。目前,法院在审理国有企业破产案件时,不仅要适用相关的法律法规,还要依照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的有关政策,破产企业职工安置中也存在着法律与政策并行、甚至矛盾交织的局面。究竟如何处理法律与政策的关系,已成为国有企业破产案件审判中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
我国国有破产企业职工安置的法律与政策
一、国有企业破产制度的背景
我国的国有企业破产制度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逐步建立和完善的。在国有企业的破产申请、资产处置、职工安置等方面,一直存在着大量的行政因素。针对国有破产企业职工安置问题,法律和政策对用于职工安置的财产和实际清偿的范围都做出了不同的规定。
二、法律规定
我国于1986年颁布了适用于国有企业破产的一般性法律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试行)》。该法明确规定,“破产企业所欠职工工资和劳动保险费用”按第一顺序清偿。2002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企业破产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将“职工解除劳动合同补偿金”和“职工集资款”也列为第一顺序清偿。200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简称“新《破产法》”)进一步明确了第一顺序清偿范围,包括“破产人所欠职工的工资和医疗、伤残补助、抚恤费用,所欠的应当划入职工个人账户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费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支付给职工的补偿金”。而用于清偿的破产财产则扣除了优先受偿的债权。
三、政策规定
国务院从1994年开始陆续发布了一些行政规范,包括《关于在若干城市试行国有企业破产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1994]59号)和《关于在若干城市试行国有企业兼并破产和职工再就业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国发[1997]10号)。1996年,国家经贸委、中国人民银行也发布了《关于试行国有企业兼并破产中若干问题的通知》(国经贸企[1996]492号)。这些规范针对按照规定进入破产的企业(一般称为“政策性破产”)的职工安置给予了超越法律规范的特殊优惠。在用于清偿的破产财产上,明确规定土地使用权必须首先用于解决职工安置问题,甚至已抵押的土地所有权变现也可以用于偿付职工安置费。此外,职工住房及其他社会性资产如幼儿园等被排除在破产财产之外。实际清偿的范围和标准也有所突破。新《破产法》自2007年6月1日起开始施行,仍为政策性破产留出了空间。该法规定,在该法施行前国务院规定的期限和范围内实施破产的国有企业的特殊事宜,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办理。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关于破产企业职工分流安置工作的通知
破产企业职工的安置与离、退休人员的交接管理问题。在破产过程中,企业需要向法院报告职工人数和分流安置方案,积极利用再就业服务中心为职工提供培训和就业信息。对于自谋职业和调出的职工有不同的奖励和安置费标准。同时,也详细说明了离、退休人员的交接管理方案以及
-
破产案件受理中的问题
破产案件受理中的多种问题。包括债权人申请债务人破产的难题、中外合资、合作企业及联营企业的破产处理方式、被吊销营业执照企业的破产申请受理情况,以及无主管部门的有限责任公司申请破产的问题。在受理破产申请时需考虑社会稳定因素,并按照法律程序进行清算,确保债
-
国企破产清算职工的补偿权益
国企破产清算时职工的补偿权益问题。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劳动者有权获得相应的经济补偿。国企政策性破产职工的补偿权益则从破产清算费中支付,包括土地使用权转让所得等。职工安置费用将全部拨付给再就业服务中心,而破产企业的离退休职工的离退休费和医疗费则由
-
主体资格
主体资格的要求以及债务人申请破产所需材料。不具备法人资格的企业、个体工商户等不具备被申请破产的主体资格。申请材料包括破产还债申请书、企业主体资格证明、企业法定代表人与主要负责人名单、企业职工情况和安置预案、审计报告等。审计报告需反映注册资金、亏损、债
-
公司债务清偿顺序
-
债务人的破产重整申请所需材料
-
关闭破产企业的人员基本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