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危改和人们所说的拆迁不同,主要取决于4点:一是拆除改造的房子确属危房;二是原住户要求改造住房条件;三是开发商建设投资不能马上盈利,所建住房标准为安居房,比商品房要低,政府在项目的前期投资上给予大量优惠,减免的费用可占全部费用的1/3多;四是居民要根据不
2024-05-10
在实践中,征收补偿协议签订后,律师的工作一般结束,被征收人可能会担心不签字不领钱会导致房屋被合法拆除。然而,政府在进行强制拆除时必须依法进行,需要两个法律文书:国有
2024-05-10
拆迁是指按照法律规定,对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房屋进行拆除,并重新安置和补偿受损者的行为。根据土地性质,我国土地分为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根据征拆行为方式,可分为征收、拆迁
2024-05-07
征收维权在签订补偿协议后通常告一段落,但如果被征收人不满意补偿标准和数额,不签字不领钱是否意味着房屋不会被合法拆除呢?答案是政府可以通过两种法律文书来合法拆除房屋:国
2024-05-06
责令限期拆除决定通知书是征收维权中常见的行政法律文书之一。对于被征收人而言,这份文书可能比司法强拆裁决更可怕。因为一旦下发决定,行政机关可以在不久的将来对房屋进行强
2024-05-06
实践中,被征收人拒绝签署征收补偿协议并不意味着房屋不会被合法拆除。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政府可以依法进行强制拆除。政府会发放两种法律文书,即国有土地上的房屋征收补偿决定
2024-05-05
责令限期拆除决定通知书是征收维权中常见的行政法律文书。被征收人担心一旦下发这个决定,行政机关就可以强制拆除房屋,导致违建不予补偿。实际上,根据《城乡规划法》和《土地管
2024-05-05
拆迁协议审计不通过,被拆迁人仍能获得补偿。一位村民在与拆迁方签订协议后,房屋被拆除,但拆迁方以协议未通过审计为由拒绝支付剩余补偿款。法院判决支持村民的诉讼请求,认为
2024-05-05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百四十三条规定,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征收集体所有的土地和组织、个人的房屋以及其他不动产。对于征收集体所有的土地,必须按照法
2024-05-05
房屋拆迁补偿有多种形式,可以采用货币补偿、房换房补偿或者货币补偿和产权置换相结合的补偿。那呢?请大家阅读下面的文章了解!最低补偿单价标准,为被拆除房屋同区域已购公有居住房屋上市交易的平均市场单价。价格补贴标准,由市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市建委、市房地资源局
2024-05-04
在房屋被非法强拆的情况下,为了获得公平合理的补偿,需要通过法律手段进行维权,而法律注重于证据。因此,需要有证据材料来证明房屋已被非法拆除。保留证据并不仅仅是简单的
2024-05-03
因拆除造成房屋毁损的,承租人应当恢复原状。已形成附合的装饰装修物,出租人同意利用的,可折价归出租人所有;不同意利用的,由双方各自按照导致合同无效的过错分担现值损失。出租人请求承租人恢复原状或者赔偿损失的,法院应予支持。
2024-05-01
拆迁方称拆迁协议未通过审计,拒绝向被拆迁人支付补偿款。然而,根据法院判决,虽然协议缺少拆迁方的签章,但被拆迁人已履行合同义务,拆迁方也已拆除房屋,因此协议有效。法院
2024-05-01
在公路拓改中,无行政执法权的镇人民政府,为了加快工程进度,对未按协议自行拆除的房屋强制拆除,近日安徽省潜山县人民法院对此案作出判决,确认被告潜山县天柱山镇人民政府在2005年10月26日对原告丁神应、黄楠、陈保生三户部分房屋实施的行政强制拆除行为违法。法院经
2024-04-28
违章建筑拆迁不予赔偿,根据《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第二十四条,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可以责令停止建设或限期拆除违章建筑,逾期未改的可以申请政府强制拆除。市、县级人
2024-04-28
农村中存在很多无证房屋或手续不全的房屋,这在拆迁时被认定为违建,农民朋友询问村委会是否有权力强制拆除他们的房屋。根据《城乡规划法》规定,村委会并没有权力直接强制拆除
2024-04-27
如何应对家庭暴力问题,介绍了相关的合法途径和法律知识。受害者可以向所在单位、居民委员会等机构投诉求助,也可向公安机关报案或起诉。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及时劝阻正在发生的家庭暴力行为。同时,文章还详述了学校、医疗机构等单位的责任,公安机关的职责,以及对
高利贷的风险和法律问题。高利贷具有剥削和非生产性质,借款人主要将借款用于非生产支出。在民间借贷中,应注意订立借款合同、收条出具、借款利息、借款用途和担保等法律问题。借款合同应保存借款人身份证明文件,收条应明确记录收款形式;借款利息不得预先在本金中扣除
交通事故责任书的出具时间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需与检验、鉴定机构约定完成检验、鉴定的期限,一般为不超过20日,并将检验、鉴定报告复印件送达当事人。同时,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在现场调查或检验、鉴定结论确定之日起一定时间内制作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对
网上泄漏他人隐私的法律责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侵害他人隐私的行为需承担侵权责任。个人信息泄露会导致垃圾信息骚扰、冒名办卡和信用透支、不法活动、账户资金被盗用及个人名誉受损等风险。此外,《民法典》也保护个人隐私,规定侵权者需承担相应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