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政诉讼中,法院有义务向当事人告知其举证范围、举证期限和逾期提供证据的法律后果,以及因正当事由无法按期提供证据时应提出延期申请的情况。
1. 举证范围:根据《证据规定》的规定,原告和被告的举证范围有所不同。原告应提供符合起诉条件的证据材料,而在被告不作为的案件中,原告应提供在行政程序中提出申请的证据材料。被告对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这些规定明确了举证范围。
2. 举证期限:根据《证据规定》,原告或第三人应在开庭前或法院指定的交换证据之日提供证据。如果有正当事由需要延期提供证据,可以在法庭调查中提供,逾期提供证据将被视为放弃举证权利。被告应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十日内提供证据。
3. 逾期举证的法律后果:如果当事人没有证据或提供的证据不足以证明其主张,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将承担不利后果。
4. 审判实践中的注意事项:在告知当事人举证范围、举证期限和法律后果时,应以书面形式进行通知,并明确具体内容,避免使用模糊的表述。同时,法官应根据案件性质确定原被告的举证范围,并严格掌握被告逾期提供证据的条件。
1. 法院调取证据的范围:根据《证据规定》的规定,法院有权向相关行政机关及其组织、公民调取证据,涉及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他人合法权益的事实认定,以及涉及程序性事项的情况下。此外,原告或第三人如果不能自行收集证据但能提供确切线索的,也可以申请法院调取相关证据材料。
2. 审判中的注意事项:在调取证据时,必须确保证据范围符合法律规定,并根据《证据规定》的要求进行调取。对于法院依职权调取的证据,应在庭审中进行说明,听取当事人意见,但不需要进行质证。对于法院依申请调取的证据,应在庭中出示进行质证。
1. 质证原则:根据《证据规定》的规定,证据必须在法庭上进行质证,未经质证的证据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当事人在庭前交换证据过程中没有争议并记录在卷的证据,经审判人员在庭审中说明后,可以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
2. 行政诉讼证据概念:行政诉讼证据是指用来证明案件事实的一切材料和手段。需要明确的是,行政诉讼证据不包括规范性文件,不是质证的对象。
3. 质证的内容、方式及要求:当事人应围绕证据的关联性、合法性和真实性进行质证。经法庭准许,当事人和代理人可以相互发问,也可以向证人、鉴定人或勘验人发问。质证的内容必须与案件事实有关,不得使用引诱、威胁、侮辱等方式。
1. 认证概念:认证是指法官根据法定程序,根据一定的原则或规则对质证的证据的关联性、合法性和真实性进行审查判断,从而确定证据材料的可采信性和证明力。
2. 认证的基本方式:法庭应对经过质证的证据和无需质证的证据进行统一审查和综合审查,运用逻辑推理和生活经验,进行全面客观和公正地分析判断,排除不具有关联性的证据材料,准确认定案件事实。
3. 证据合法性认定标准:证据的合法性包括取得证据的主体合法、证据形成符合法定程序、证据形式符合法定要求和证据运用符合法律规定。
4. 审判实践中的注意事项:认证的主体是法官,认证证据的范围包括经过质证的证据和无需质证的证据材料。在认证过程中,法官应正确适用自认规则,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判断证据的合法性。同时,对于不符合法律规定的非法证据,应予以排除。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行政诉讼什么时候作出判决,要依据审理程序而定,如果是普通程序审理的,6个月内判决,如果简易程序的,立案之日起45日内宣判。第八十一条 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六个月内作出第一审判决。根据《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一条规定
证据,在法学界一向被视为诉讼的脊梁,是构筑诉讼大厦最为可靠的基石。为履行我国加入WTO三大协定中关于及时公布贸易法律、法规、处理贸易纠纷案件司法裁判案例及依据的承诺,继民事诉讼证据规则颁布后,最高人民法院吸取证据理论的研究成果,结合行政诉讼特点,又颁布实
(一)行政诉讼证据的证明对象主要是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二)行政诉讼证据的证据能力与证明力须经法庭查证。当事又将行政诉讼证据提交法院,但这些证据在法律上均无预决力,必须经法院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根据。对行政诉讼证据而言,这种真实情况指行政机关作出具体
《证据规定》第八条规定:“人民法院向当事人送达受理案件通知书或者应诉通知书时,应当告知其举证范围,举证期限和逾期提供证据的法律后果,并告知因正当事由不能按期提供证据时应当提出延期提供证据的申请”,该项内容的规定即法院的告知义务。《证据规定》第五条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