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和行政证据规定,人民法院在行政诉讼中可以依职权主动调取证据。这种情况下,人民法院的调取范围主要包括两种情形:一是涉及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他人合法权益的相关事实认定;二是涉及依职权追加当事人、中止诉讼、终结诉讼、回避等程序性事项。
在行政诉讼中,原告或第三人在举证能力相对较弱的情况下,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调取证据。根据行政证据规定,当事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调取以下三种证据材料:一是由国家有关部门保存而需要人民法院调取的证据材料;二是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证据材料;三是因客观原因无法自行收集的其他证据材料。需要注意的是,行政证据规定将申请人限定为原告和第三人,而被告不在此范围内。
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内提出调取证据申请时,应当提交调取证据申请书,并清楚说明证据持有人的基本情况、拟调取证据的内容、申请调取证据的原因及要证明的案件事实。
人民法院对申请进行审查,如果符合调取证据条件,应当及时决定调取;如果不符合条件,应当向当事人或其诉讼代理人发送通知书,说明不准许调取的理由。当事人可以在收到通知书后的3日内向受理申请的人民法院提出一次书面复议申请。人民法院应当在5日内作出答复。如果根据申请调取的证据未能取得,人民法院应当告知申请人并说明原因。
如果您的情况较为复杂,本网站还提供律师在线咨询服务,欢迎您进行法律咨询。
行政复议的申请条件和程序。包括申请期限、适用范围、市人民政府管辖范围、涉及已立案的人民法院的处理方式、申请要求以及联系方式等。申请人需明确提出复议请求并提供相关事实根据和理由,留下有效的通讯地址和联系方式以便行政复议机关核实情况。复议机关以收到申请并
未经质证的证据在认定案件事实中的地位。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规定,证据必须经过质证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但也有例外情况。如果一方当事人拒绝发表质证意见,法官会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采纳该证据。在实际审判中,也存在不经当庭质证的例外情况,法官会对证据进
教师解聘与教育申诉制度的相关内容。教师解聘规定了教师在特定情形下可以被所在学校等机构解聘或给予行政处分的情形。教育申诉制度则为教师等教育主体提供了获得行政救济的途径,促进教育行政救济制度的完善。如申诉处理不当,申诉人可依法提起行政复议或诉讼。
行政诉讼中的认证规则,包括认证的概念和作用,行政诉讼证据的特征,以及行政诉讼证据合法性的要求。行政诉讼证据必须具备关联性、合法性和真实性三个特征。证据的合法性要求包括符合法定表现形式和取证方法合法。在具体认定时,需要根据不同证据种类采用不同的认定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