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确立和完善证据适用规则,是法院当前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试在论述证据规则的涵义、性质与特征的基础上,先后阐述了确立和完善我国行政诉讼证据规则的积极意义、基本原则和规则体系,进而重点论述我国行政诉讼应确立和完善的几个具体证据规则,旨在规划和描述出我国行政诉讼证据规则体系的基本轮廓和具体规则的基本内容。
【关 键 词】行政诉讼 证据规则 确立 完善
证据是程序的灵魂。[1]作为证据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证据规则,是人民法院依法查明案件事实的根本途径和重要保障,在庭审诉讼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遗憾的是,证据规则在庭审方式改革初期未能引起大家的关注和重视;随着庭审制度改革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地认识到,缺乏证据具体适用规则是影响和制约我国当前审判方式改革难以取得突破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最高法院在《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要积极摸索公开认证的条件和方法,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确立和完善证据适用规则。
一、证据规则的涵义、性质与特征
什么叫证据规则?对于证据规则内涵的理解,国外学者存在着不同的认识,主要有两类:一是认为证据规则是适用于庭审时证据提交的标准。[2]二是认为证据规则是决定一个事实认定者在解决这些事实问题时可以使用什么材料。[3]这两种认识,共同表达了可采性是证据规则的核心问题,但各自表达的角度和侧重点不同。事实上,证据的可采性问题,具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证据的采用标准,二是证据的采信标准。所谓证据的采用标准,是指在诉讼活动中决定当事人或其他有关人员提出的证据能否被法庭采用所依据的准则。在这个问题上,不同国家的法律规定并不完全相同,而且不同国家的证据学者研究和阐述这一问题的角度也不完全相同。所谓证据的采信标准,是指在诉讼活动中决定法庭或法官在判断被采用证据证明大小而决定其能否被采信所依据的准则。[4]
证据的采用标准和采信标准是两个密切相关的概念,但证据的采用标准并不等于采信标准,两者存在本质区别:前者指证据能力,即被法律允许作为证据的资格,后者指证据的证明力,即证据所体现的证明价值大小与强弱程度;前者反映的是证据形式要件,后者反映的则是证据的实质要件。决定一个证据能否被采用所依据的是证据法上的一般原理和有关规则,它并不要求裁判者相信其内容必须属实。至于可以采用的证据是否可靠以及具有多大的证明价值,则要由裁判者作再进一步的评价,而这正是证据采信标准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证据的采用标准和采信标准反映的是认证前后两个不同阶段的内容,而且这两个内容在认证过程中具有不可逆转性。换言之,采用的证据不一定都是采信的证据,具备“证据资格”的证据不一定都是作为定案根据的证据,但作为定案根据所采信的证据必须是被法庭所采用的证据,必须是具备证据资格的证据。[5]
行政复议的申请条件和程序。包括申请期限、适用范围、市人民政府管辖范围、涉及已立案的人民法院的处理方式、申请要求以及联系方式等。申请人需明确提出复议请求并提供相关事实根据和理由,留下有效的通讯地址和联系方式以便行政复议机关核实情况。复议机关以收到申请并
未经质证的证据在认定案件事实中的地位。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规定,证据必须经过质证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但也有例外情况。如果一方当事人拒绝发表质证意见,法官会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采纳该证据。在实际审判中,也存在不经当庭质证的例外情况,法官会对证据进
教师解聘与教育申诉制度的相关内容。教师解聘规定了教师在特定情形下可以被所在学校等机构解聘或给予行政处分的情形。教育申诉制度则为教师等教育主体提供了获得行政救济的途径,促进教育行政救济制度的完善。如申诉处理不当,申诉人可依法提起行政复议或诉讼。
1990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对行政诉讼证据制度作了开创性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为适应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制定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这对于改善我国的行政审判环境,完善行政诉讼制度,履行我国加人WTO后司法审查职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