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和土地一并抵押的规定,只是为了解决土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分属于不同的权利人时的利益冲突,不是要强行扩张抵押权的效力。
法律咨询:朋友向我借了一笔钱,他说把他的房产证放我这,我听说这样不具有法律效应,要到房管部门登记,可是我问了我们社区的房管所,他们说没有办理过不予办理
律师解答:我国执行的的是抵押登记有效制度,就是必须到房产登记部门作抵押登记抵押才有效,但我国房产部门只对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信用社,典当行,融资公司担保公司)作抵押登记,个人和企业拆借资金不予受理,所以说即使把房产证放在你处,抵押也无效。保险的就是过户到你名下,还钱过户回去。否则风险较大。
相关法律知识:
盲目采取房地合并抵押产生的后果
这种做法显然只是掩盖了矛盾,而不是解决了矛盾。一方面,土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分离的现实没有改变;另一方面,法律不是为此现实提供解决办法,而是不顾这一现实,采取将土地和房屋强行捆绑在一起的做法,这就造成了制度内部的逻辑紊乱。随着新建房屋的不断增多,随着房屋流转的日益频繁,中国土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的权利冲突也就日益严重,尤其是在中国房地分别登记的情况下,再盲目地绝对坚持房地合并抵押的做法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1)、无法确定土地权利抵押权设定的时间和顺位,对交易安全造成危害。房地合并抵押并没有确定房屋抵押登记或者土地使用权抵押登记哪一个要优先进行,导致了土地使用权抵押后,地上房屋随之抵押;其后,房屋所有权抵押的,其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也随之抵押。由于两次抵押是在不同的登记机关办理的,都属于第一顺位的抵押登记。但是,二者实际上又是重复的。————这段说明是错误的,实践中房与地的抵押是有先后顺序的:必须先房屋抵押完毕拿到权利证明以后,才能据此提交资料到国土资源局进行土地的抵押登记,顺位也是相对应的。(看到这处,所以给予一些补充,供讨论。)
2)、给债务人利用重复担保进行欺诈提供了可乘之机。现实中很多房地产开发商在将土地使用权抵押贷款后,在房屋建成后再到房产部门办理抵押贷款。根据《担保法》第三十五条的规定,抵押人所担保的债权不得超出其抵押物的价值。财产抵押后,该财产的价值大于所担保债权的余额部分,可以再次抵押,但不得超出其余额部分。但是,房屋抵押时,其价值的计算并没有除去已被抵押的土地使用权的价值,因此,在土地使用权部分是重复抵押的,这很显然违反了《担保法》第三十五条的规定。
3)、在当事人明确约定只抵押土地使用权或者房屋所有权的情况下,仍然强行规定房地合并抵押的做法,大大限制了当事人的意志自由,削弱了当事人的物权合意在物权变动中的作用,不利于当事人合理的安排自己的交易生活,分配自己的交易风险。众所周知,抵押的范围是和债务人的代价紧密相关的,抵押人仅仅以土地使用权作抵押还是以土地使用权以及地上的房屋所有权一并抵押来担保债务,和债务的内容,尤其和债务人支付的利息等是密切相关的。担保物的价值越高,债权人的风险越小,主债务人承担的代价相应越小。
房屋抵押权登记的具体流程,包括提交申请、受理申请、审核、登记、收费发证和立卷归档等环节。同时介绍了根据《担保法》的相关规定,特定财产抵押需要办理登记手续,合同自登记之日起生效,其他财产抵押可自愿办理,合同自签订之日起生效。
先成立租赁关系后设定抵押权的情况,涉及相关法律法规如《合同法》和《担保法》。在租赁期间,即使所有权发生变化或抵押人将已出租的财产抵押,租赁合同仍然有效。抵押人应告知承租人和抵押权人关于已出租的事实,否则需承担赔偿责任。这种制度体现了租赁权的物权化原则
房屋抵押和房屋按揭的异同,包括法律关系主体、贷款用途和目的、法律关系内容、法律关系的客体以及买卖合同和担保合同标的物的区别。房屋抵押涉及借款人、贷款人和房屋抵押人,贷款用途不特定;而房屋按揭涉及购房人、房产商和按揭银行,贷款专款专用。两者在法律关系内
企业房产抵押的详细流程,包括申请、考察、沟通、担保、放贷、跟踪、提示、解除记录等步骤。同时,文章还介绍了房地产抵押登记的相关内容,包括权利设定登记、变更登记和注销登记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第41条的规定,房地产抵押应办理抵押登记手续。办理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