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职工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争议并申请劳动争议仲裁时,仲裁庭应当首先进行调解。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调解必须要求双方当事人亲自到场。然而,如果用人单位或劳动者经仲裁庭通知后无正当理由拒不参加仲裁,申请人视为撤回申请,而被申请人则可能面临仲裁庭的缺席裁决。
根据《劳动争议仲裁调解法》第三十五条的规定,仲裁庭应在开庭前五天书面通知双方当事人开庭的日期和地点。如果当事人有正当理由,可以在开庭前三天请求延期开庭,但是否延期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决定。
根据《劳动争议仲裁调解法》第三十六条的规定,如果申请人收到书面通知后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未经仲裁庭同意中途退庭,可以视为撤回仲裁申请。
根据《劳动争议仲裁调解法》第三十六条的规定,如果被申请人收到书面通知后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未经仲裁庭同意中途退庭,仲裁庭可以进行缺席裁决。
根据《劳动争议仲裁调解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在作出裁决之前,仲裁庭应当先行进行调解。如果调解达成协议,仲裁庭应当制作调解书。调解书应当详细说明仲裁请求和当事人达成的协议结果。调解书由仲裁员签名,并加盖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印章后送达双方当事人。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即发生法律效力。
如果调解不成或在调解书送达前,一方当事人反悔,仲裁庭应当及时作出裁决。
劳务关系中劳动者受伤的赔偿问题。根据不同的案由,分为工伤事故损害赔偿纠纷和雇员受害赔偿纠纷。劳务关系相比劳动关系更加灵活,双方基于雇佣合同,人身依附性较低。在劳务关系中,劳动者受伤可按普通侵权造成人身损害赔偿的标准赔偿,并可直接起诉,不需经过劳动仲裁
劳动者对劳动争议仲裁裁决不服时的应对策略。劳动者在追索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赔偿金等争议中,或对执行劳动标准引发的争议不服时,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用人单位可在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三十日内申请撤销裁决。仲裁裁决被撤销后,当事人可再次提起诉
劳动仲裁时效期间的相关内容,包括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一年时效期间以及中断和终止的相关规定。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内的特殊规定和申请劳动仲裁所需的材料也有详细说明。申请劳动仲裁需要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如身份证明、劳动关系证明等。
劳动监察与劳动仲裁的权力与职责,以及劳动行政处罚的特点和种类。劳动监察具有强制调查权和一定的处罚权,主要职责是监督检查劳动关系主体是否遵守劳动法律。劳动仲裁机构主要对劳动争议进行调解和裁决。劳动行政处罚是劳动行政的重要内容,只能由劳动监督检查机关行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