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的相关规定,禁止女职工在职怀孕是侵犯生育权的行为,这种约定是无效的,也是违法的。
根据我国《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第三条的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加强女职工劳动保护,采取措施改善女职工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并对女职工进行劳动安全卫生知识培训。
根据第五条的规定,用人单位不得因女职工怀孕、生育、哺乳降低其工资、予以辞退、与其解除劳动或者聘用合同。
根据第六条的规定,女职工在孕期不能适应原劳动的,用人单位应当根据医疗机构的证明,予以减轻劳动量或者安排其他能够适应的劳动。
对怀孕7个月以上的女职工,用人单位不得延长劳动时间或者安排夜班劳动,并应当在劳动时间内安排一定的休息时间。
怀孕女职工在劳动时间内进行产前检查,所需时间计入劳动时间。
生育权是指公民享有生育子女及获得与此相关的信息和服务的权利。生育权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
生育自由是指自由而负责地决定生育子女的时间、数量和间隔的权利。
公民有权自由地决定是否生育。生育是公民的权利,不生育也应当受到尊重,不应受到歧视。
男女双方在繁衍后代问题上享有平等的权利。一方的生育权力不得妨害另一方的生育权利。
繁衍后代是男女双方的共同行为,实现该权利应以双方协商为基础,需要双方共同的意愿。
生殖健康是指人们能够有满意而且安全的性生活,有生育能力,可以自由决定是否和何时生育及生育多少的权利。
公民有权获得科学知识和信息、有避孕措施的知情权和安全保障权利,以及患不孕症公民有获得咨询和治疗的权利。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应当指导实行计划生育的公民选择安全、有效、适宜的避孕措施。
建筑工地拖欠农民工资的法律处理方式。根据《劳动合同法》相关规定,用人单位拖欠工资时,劳动行政部门有权采取相应措施。农民工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维权,如协商、投诉、仲裁和诉讼等,并可要求支付经济补偿金。
用人单位应当支付经济补偿金的情形,主要分为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九种情形和用人单位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的十二种情形,涵盖了多种可能的情况,包括劳动者因用人单位未依法支付劳动报酬等原因解除劳动合同,以及用人单位因生产经营困难等情形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等。
产假是指职业女性在分娩前后的休假待遇,一般为分娩前半个月至产后两个半月,晚婚晚育者可延长至四个月。女职工生育享受不少于98天的产假,期间用人单位不得降低工资、辞退或解除劳动合同。职业女性休产假期间享受生育保险待遇,社保基金报销医疗费用并发放生育津贴;
国家对于作为弱势群体的女职工的法律保护是十分符合实际情况的,因为怀孕女职工一旦遭到违法解雇,一直到哺乳期结束将难以找到工作,生活来源难以保障,因此国家禁止用人单位在职工怀孕期间解除劳动关系。而用人单位一旦非法辞退怀孕职工,所付出的代价也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