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进行法律维权。为了更好地理解,就以一个案例为例。
买房人周先生以XX公司违背北京房地产中介行业协会倡议书承诺,以赚取6万元差价为由,将其告上北京市丰台区法院,要求其双倍返还房屋差价及其他损失共计12万余元。丰台法院日前一审判决支持了周先生的全部诉讼请求。
2007年6月,李先生与XX签订了《北京市房屋出售委托合同》,约定由XX公司独家代理李先生所有的位于丰台区角门西里的一所房屋出售事宜。合同约定的出售价格为82万元。两个月后,李先生委托时任XX虎坊桥店的经理张某代办该房屋的买卖交易手续、到房地产交易管理部门办理房屋产权转移、过户的一切有关事宜,并将该授权到公证处公证。
此后,经理张某代李先生与周先生及XX签订了《房屋居间买卖合同》,约定房屋出售的价格为88万元,中介费为售房价格的3%。周先生又与银行签订贷款合同,贷款50万元。现周先生已经交齐全部房款88万元,并于2007年9月取得房产证书。
周先生购买房屋后,联系上了出卖人李先生,得知XX吃了6万元差价,并因此导致自己多支付中介费用1800元、贷款利息1920元、契税900元、土地出让金1800元。
周先生认为,XX公司作为专业的房产经纪公司,在提供居间服务过程中吃差价,明显违反相关法律规定,违反诚实信用原则。为此,周先生诉至法院,要求XX双倍返还购房差价12万元等。
法院审理认为,XX公司存在赚取房屋差价款行为,依其承诺应双倍返还周先生房屋差价款,由此给周先生造成的相关费用损失也应承担给付责任。
据了解,2006年,北京房地产中介行业协会发出了《关于房地产中介机构“不赚差价”的倡议书》,当时,XX等多家知名房地产经纪公司纷纷表示坚决拥护,愿意接受社会监督。此倡议包括:对业主委托出售的存量房房源权属情况能否入市交易要严格查证核实,保证房源的真实合法性,不做虚假广告和推介。对业主委托出售的存量房房源价格要按市场价格予以真实评估,不蓄意提价或压价,不赚取差价等。
商品房销售广告和宣传资料的要约性及其具体确定标准。随着房地产市场的迅猛发展,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逐年增加,虚假广告欺诈买受人问题突出。根据最新司法解释,商品房销售广告和宣传资料一般视为要约邀请,但如果其中关于开发规划内的房屋及相关设施的说明和允诺具体确
延期交房免责事由的法律解释。文章中详细解释了自然灾害、政府行为和社会异常事件等不可抗力因素对房屋交付的影响,并根据《合同法》相关规定,当这些不可抗力因素导致无法按时交房时,开发商可以免除部分或全部责任。但出卖人仍需在合理期限内履行通知义务,否则将构成
新房交房顶层漏水问题的处理方式,依据我国相关法律,购房者有权要求开发商维修并验收合格后再收房。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商品房预售的相关法律和注意事项,包括竣工交付日期的规定、预售许可证的问题等,购房者在购买预售房屋时需谨慎核查相关证件。
如果通过中介购买的房屋被发现是“凶宅”,购房者可以要求解除合同并获得相应赔偿。中介故意隐瞒这一重要事实,违反了民事活动中的诚实信用原则,构成了欺诈行为。购房者有权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