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休息休假可分为以下几种:
1、工作日内的间歇时间
每个工作日内,为了减少劳动者的疲劳和紧张状态,给予劳动者必要的休息和用餐时间即午休时间。一般为一小时,不得少于半小时。实行轮班制的单位,在调换班次时,不得使劳动者连续工作两班。
2、每周公休假日
国家规定,一般每周工作5天半,劳动者可享有一天半的公休假日。特殊行业如供电、供水等可从实际情况出发,依法安排休息日。
3、每年法定节假日
我法定节假日如下:
元旦(一月一日);
春节(正月初一、初二、初三);
国际劳动节(五月一日);
国庆节(十月一、二);
上述节日适逢公假日,顺延补假。
属于部分人民的节日,有“三八”妇女节,“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八一”建军节,教师节等放假半天或一天,以利于开展纪念活动。
各地区少数民族节日,由当地人民政府,根据各地区少数民族的习惯分别规定。
对于在节日或每周公休假日,值班的定时和无定时的职工,应该在两周内补给与值班时间相等的。
4、职工
职工探亲,是指与父母与配偶分居两地的职工,每年在一定时期内,回家团聚的假期。
我国从1958年实行职工探亲假制度。1981年3月又重新公布了《国务院关于职工探亲的规定》,享受职工探亲假的条件是,凡是在、人民团体和全民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工作满一年的固定职工,与配偶不在一起,又不能在公休假日团聚的,可以享受探望配偶的待遇;与父亲、母亲都不在一起,又不能在公休假日团聚的,可以享受探望父母的待遇。但是职工与父母一方能在公休假日团聚的,不能享受探望父母的待遇。
职工探亲假期,是指职工与配偶、父母团聚的时间。另外根据实际需要,给予路程假。
职工探亲假的实行,不仅对职工探亲的要求得到适当满足,而且对于控制城市人口,鼓励有条件回农村探亲的职工家属还乡生产和有计划地安排职工探亲的时间,保证企业在春节前后出勤率正常,对于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发展生产是有利的。同时,体现了国家实行休息休假制度的必要性。
职工探亲假期主要规定如下:
职工探望配偶的,每年给予一方探亲假一次,假期为30天。
未婚职工探望父母,原则上每年给一次,假期为20天。如因工作需要,当年单位不能给予假期,或者职工自愿两年探亲一次的,可以两年给假一次,假期为45天。
已婚职工探望父母,每四年给假一次,假期为20日。
凡实行休假制度的职工(如学校教师)应该在休假期间探亲,如果休假期较短,可由本单位适当安排,补足其探亲假的天数。
5、年休假是指职工每年在一定时期内享有保留工作和工资的连续休息的时间。在五十年代初期,我国曾在部分职工中实行过年休假,但由于受到国家经济条件的限制,这个制度未能坚持下来。1994年7月国家通过的劳动法作了规定。我国劳动法规定,国家实行带薪年休假制度。劳动者连续工作一年以上的,享受带薪年休假。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近年来,有的地区和部门已经实行年休假的暂行办法,如《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1985年6月转发省人事局《关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试行休假制度的暂行办法》》中规定。
凡参加工作满5年以上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按下列规定享受休假待遇:
(1)参加工作满5年不足15年的,每年休假10天;
(2)参加工作满15年不足25年的,每年休假15天;
(3)建国后参加工作满25年以上的、每年休假20天;
关于劳动者年休假的相关问题。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劳动者的年休假是基于累计工作时间来计算的,即使在当前公司工作不满一年,只要累计工作时间达到,就有权利享受年休假。年休假的计算涉及多个方面,包括累计工作时间、法定节假日和休息日不计入年休假,以及跳槽人员的年
劳动争议裁决的终局情形和仲裁时效期限。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规定,部分劳动争议裁决被视为终局裁决,包括金额低于地方月最低工资标准12个月的案件和在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等方面与国家劳动标准有关的争议。同时,劳动者在劳动争议发生后一年内可以向有关部门寻求
不上班了但未解除合同是否可以拿到工资的情况,以及不上班也有工资的特殊场景。包括法定节假日、带薪年休假、婚丧假、女职工保胎、产假、哺乳等以及男职工护理假等情况。在这些特殊情况下,劳动者不上班也可以获得工资。
国家规定年假标准是按照工龄来确定的,年休假时长依据员工的工龄而定,并详细阐述了不同工龄对应的年休假天数。同时,强调了企业和机构应保障员工年休假的权益,并指出五险一金应在入职后30天内缴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