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保障监察工作是一项行政执法工作,其主要职责是对行政区域内的各类用人单位实施劳动保障监察。然而,县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的设置上存在问题。由于合二为一的机构编制,执法机构与监督机构合并,导致在执法过程中执法客体要求听证时难以客观公正地进行听证。
此外,县级劳动保障监察工作需要对区域内所有用人单位进行监察,但由于人员编制数量的限制,专职监察员数量不足,无法实现对全县所有用人单位的全面、细致监察。
(一) 人治思想的影响:由于长期封建专制思想的影响,部分领导对于劳动保障监察的认识和作法存在模糊甚至错误的情况。有的领导将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与经济建设对立起来,强调经济发展而忽视法律执行,导致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困难。
(二) 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一些领导担心对违法用人单位的查处会影响单位的形象和政绩,不支持劳动监察机构的执法行动,甚至对违法行为轻描淡写。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人员受传统观念影响,只重视领导的讲话和批示,忽视法律的规范,导致执法水平不高。
(三) 对劳动保障监察机构作用认识不足:有些人认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可有可无,不愿在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建设上下功夫。一些企业在制定劳动保障规章制度时往往不征求职工意见,导致规章制度中存在违规条款。
经济欠发达地区劳动保障监察工作起步晚,节奏慢,力度不够,影响不深。主要问题包括:对劳动合同的履行、内部劳动保障规章制度、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等方面的监察力度不够。
具体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辞退员工补偿标准的问题,重点介绍了补偿金与辞退原因的关系。无论是自辞还是被辞,关键都在于辞退的原因。支付补偿金的情形包括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11种情形和用人单位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的12种情形。经济补偿的计算标准按照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
劳动者面对单位不支付加班工资时的应对措施。劳动者应及时向劳动保障监察部门投诉,同时注意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管辖原则和仲裁申请的一年时效限制。同时,劳动者应承担举证责任证明加班事实的存在。若劳动者能提供证据证明用人单位掌握加班事实证据但拒不提供,用人单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在实施劳动保障监察时的法律依据,以及其调查询问书和投诉书的撰写要点。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有权采取多种调查、检查措施,包括发出调查询问书,并要求用人单位提供相关文件资料。投诉书需包括投诉人的基本情况、被投诉单位情况、投诉请求事项、侵权事实等
用人单位劳动保障监察管辖的相关规定,明确了监察管辖的主体是县级或设区的市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上级部门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查处理。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办理退休所需的材料以及提取住房公积金的办理程序。若委托他人代办,需提供额外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