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分类:
清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对消费者维权各项法律法规,才能更好地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购买后应尽可能要求销售者出具发票、收据或其他书面的证明材料,以便在受到侵害时,能够有效地进行索赔。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通过各种途径维权。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不能伪造证
2024-02-06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
2024-02-05
购物时买到伪劣产品是很常见的情况,但如何维权呢?首先,消费者可以尝试与经营者自行协商解决纠纷,要求赔偿。其次,双方可以达成和解协议,解决矛盾。如果没有解决,消费者可
2024-02-04
(一)标价签、价目表等所标示商品的品名、产地、规格、等级、质地、计价单位、价格等或者服务的项目、收费标准等有关内容与实际不符,并以此为手段诱骗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购买的;根据《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第七条规定,对经营者的价格欺诈行为,责令改正,没收
2024-02-03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强迫交易等犯罪案件频发,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刑法》第226条规定了强迫交易罪的刑罚。强迫交易罪是指以暴力、威胁手段强买强卖商
2024-02-02
一是与经营者协商解决;二是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三是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四是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机构仲裁; 五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消费者退货权,是指消费者享有在法定的合理期限内适用商品并无条件提出退货要求,而经营者应当无条件予以退货的权利。
2024-02-02
2004年8月26日,林*勇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行使知情权、查阅公司财务会计报告、账簿凭证等。**公司辩称,从公司创办登记注册到变更等所有文件均不是林*勇本人签名,林*勇也没有向公司实际投入资金,其请求不应得到支持。法院审理认为,林*勇在公司章程、股东名册等工商
2024-02-02
业主知情权,包括单一业主的知情权,以及业主组织 ,如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的知情权。任何现行的法律法规、商务合同,如果限制或取消了最基本的这两类业主知情权,势必会带来信息不对称,蕴含了对业主权利的侵犯的机会。这样的权利义务错配,就是对业主权利的侵害。
2024-02-02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购买的产品没有用过的,如果在七天内的,是可以要求退货退款的,如果超过七天的,可以与经营者协商。第二十四条 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消费者可以依照国家规定、当事人约定退货,或者要求经营者履行更换、修理等义务。除
2024-01-31
和对方积极协商,协商不成,可到工商部门进行申诉,或到法院起诉,或是报警。强制消费情节较轻的则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六条,可按规定判处10日以下拘留或罚款,情节严重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六条,可按规定判处七年以下有期徒
2024-01-31
如果在网上购买到假货,可以采取以下处理方式:首先,如果在签收时就发现是假货,建议直接拒收商品。这样做比签收后再退款更方便。如果已经收到货后发现是假货,可以先与卖家协
2024-01-31
货车年审费用根据车型和地区不同而异,主要包括机动车检测、安全性检测、尾气排放检测等项目以及部分手续费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规定,营运载客
2024-01-3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
2024-01-28
我国刑法没有关于强买强卖罪的有关规定,强买强卖涉嫌强迫交易罪,是指以暴力、威胁手段强买强卖商品、强迫他人提供服务或者强迫他人接受服务,情节严重的行为。由此可见,构成本罪必须达到“情节严重”的标准,即多次强迫交易的;强迫交易数额巨大的;以及强迫交易手段
2024-01-27
主要包括物质经济利益、精神文化利益、安全健康利益、时效利益、环境利益等。消费者权利也称消费者权益,是消费主体的权利和利益的合称。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指的是消费者所享有的,由法律、法规确认,受法律、法规保护的权利。因此,消费者权利是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的重
2024-01-26
股东知情权的定义和属性以及保护方式。股东知情权是股东参与管理公司的权利,包括查阅公司财务报告资料、账簿等相关资料并提问的权利。该权利是共益权且为法定权利,由《公司法》直接赋予股东,不得以公司章程或股东会决议的形式剥夺或限制。公司需主动披露信息,股东知
欺诈消费者行为的定义和法律责任。欺诈消费者行为指经营者在提供商品或服务时欺骗、误导消费者,损害其合法权益。包括销售掺杂掺假商品、虚假价格表示、虚假宣传等行为。经营者若无法证明自己并非欺骗消费者,需承担法律责任,包括销售失效、变质商品和伪造冒用他人企业
消费者权益的七大保护原则,包括安全权、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求偿权、结社权和获知权。这些原则保障了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的权益,确保消费者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并促进市场公平交易。同时,消费者有权成立社会团体,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也
经销商的索赔权利和消费者的投诉权利。经销商根据《产品质量法》享有向生产商索赔的权利。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遇到质量问题或对所接受的服务不满意时,也享有投诉的权利。消费者应注意投诉的有效时间,及时投诉并提供详细信息和相关凭证。投诉方式可以选择书面或口头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