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竞争法 > 反不正当竞争行为 > 反不正当竞争法法规 > 论市场混淆行为中的购买者问题 ——兼谈我国《反不正当竞争

论市场混淆行为中的购买者问题 ——兼谈我国《反不正当竞争

时间:2022-01-19 浏览:30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71304
市场混淆行为中“购买者”问题的研究对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立法和实践活动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忽视市场混淆行为中“购买者”问题的原因出发,探讨了认定市场混淆行为时如何理解和把握“购买者”误认的问题,并从“购买者”的角度对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5条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该条具体的修改建议。

我国市场混淆行为的法律规制

我国市场交易中存在一些竞争者为了谋求自身利益而采取假冒、仿冒的手段来侵害合法经营者的利益,以他人的知名商品来销售自己的商品,导致市场混淆。市场混淆行为对社会具有巨大的危害,因此各国的反不正当竞争法都禁止市场混淆行为。我国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主要通过第5条对市场混淆行为进行规制,禁止经营者采用以下不正当手段损害竞争对手:

1. 假冒他人的注册商标

经营者不得使用他人的注册商标来销售自己的商品。

2. 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

经营者不得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造成与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购买者误认为是该知名商品。

3. 擅自使用他人的企业名称或姓名

经营者不得擅自使用他人的企业名称或姓名,引人误认为是他人的商品。

4. 在商品上伪造或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

经营者不得在商品上伪造或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伪造产地,对商品质量作引人误解的虚假表示。

虽然我国的反不正当竞争法禁止市场混淆行为,但其重点更多放在假冒或仿冒行为上,对市场混淆行为中的购买者问题研究相对不足。缺乏对购买者问题的研究,使得市场混淆行为与侵权行为难以准确区分,导致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5条在立法和执法上存在不完善和不到位的问题。

忽视市场混淆行为中"购买者"问题的原因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立法、执法和理论研究中对市场混淆行为中的购买者问题并未给予充分关注,主要原因如下:

1. "购买者"缺乏市场混淆行为的关注

购买者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主体,首先关注的是自身的权益。因此,如果购买者的权益没有因市场混淆行为受到损害,他们对市场混淆行为并不关注。即使购买者的权益受到侵害,如果他们可以通过其他更方便和更充分的救济渠道保护自身权益,他们对市场混淆行为仍然不会非常关注。实际情况是,市场混淆行为中的购买者利益并不一定会受到损害,即使受到损害,他们也可以通过民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保护自身权益。因此,购买者并不特别关注某个假冒或仿冒行为是否构成市场混淆行为。

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市场混淆行为中的购买者问题进行研究,为竞争执法机构在执法实践中提供参考意见,并对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5条的修改提出立法建议。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竞争反不正当竞争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中的竞争与不正当竞争现象。竞争在市场经济中起到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可能引发不正当竞争行为。为了消除消极后果,需要采取法律手段。中国于199月2日通过了《反不正当竞争法》,旨在保护企业家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然而,仍存在商业贿赂、制售假冒产品等不正

  • 公平、公正评标原则

    评标过程中应遵循的公平、公正原则,以及依法评标、严格按照招标文件评标的要求。同时提到了合理、科学、择优评标的理念,对未提供证明资料的评审原则以及对有利于投标人的评审的把握。文章还强调了反不正当竞争的重要性,以及在评审出现分歧时采用记名表决的方式和保密

  • 如何举报微商虚假宣传行为

    如何举报微商虚假宣传行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举报涉嫌虚假宣传的微商。虚假宣传行为包括夸大产品性能、对原材料标示含糊、使用无效许可证、宣称是某品牌的更新换代产品、打着出口转内销等旗号。公民可以通过收集证据、选择投

  • 消费者保护在竞争法立法目的中的体现

    竞争法的利益保护中心的历史变迁及其理论基础。现代竞争法起源于法国判例法,涉及反不正当竞争。随着时间推移,一些国家将消费者利益置于中心位置,竞争法的目的逐渐转变为以消费者保护为终极目标。这是因为消费者立法与竞争法的融合趋势日益明显,立法者意识到消费者承

  • 专利纠纷案件的管辖
  • 反垄断法中知识产权滥用的条款
  • 侵犯商标权和不正当竞争的区别
反不正当竞争行为知识导航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