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鼓励和保护公平竞争,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本条例适用于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商品经营或者营利性服务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
本条例所称不正当竞争,是指经营者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和本条例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
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是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监督检查机关。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禁止经营者在商品或者包装、装潢上采用下列手段,作引入误解的虚假表示:
(一)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或者使用已经被取消的质量标志;
(二)伪造或者冒用他人的企业名称、商品产地及其文字、图形、符号;
(三)伪造或者冒用许可证、许可证标记及其编号、质量检验合格证、准产证号或者监制、研制单位名称;
(四)对商品规格、等级、数量、成份及其含量作虚假标注的;
(五)对生产日期、安全使用日期和失效期、有效期作虚假或者模糊标注的。
禁止经营者擅自使用他人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和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或者使用与知名商品相近似的名称、包装、装潢。
禁止经营者利用广告和下列方法,对商业信誉或者商品质量、制作成份、性能、用途、生产者、产地、来源、有效期、价格、售后服务等方面作引入误解的虚假宣传:
(一)利用大众传播媒体作虚假的宣传报道;
(二)对商品作虚假的现场演示或者说明;
(三)在经营场所对商品作虚假的文字标注、说明或者解释;
(四)张贴、散发、邮寄虚假的商品说明书和其他宣传材料;
(五)指使或者雇请他人冒充消费者作诱导。
禁止经营者擅自以特约经销、指定经销、总代理、特约维修、专卖或者其他类似名义从事经营活动。
禁止经营者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但销售鲜活商品、处理有效期限即将到期的商品或者其他积压的商品、季节性降价、因清偿债务、转产、歇业降价销售商品、处理外观受损,但使用价值尚未改变的商品的情形除外。
禁止供水、供电、供气、邮政、电讯、交通运输等公用企业或者其他依法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实施限定竞争行为,即限定用户、消费者只能购买和使用其附带提供的相关商品,而不得购买和使用其他经营者提供的同等质量标准的同类商品。
商业秘密的定义、重要性及其保护制度。商业秘密指未公开、具实用性并能带来经济利益的技术和经营信息。劳动者有保守商业秘密的义务。现行保护制度主要基于《反不正当竞争法》。商业秘密对企业竞争力和生存发展至关重要,集体协商代表也应遵守保密义务。
自主选择权的法律意义。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有权根据自身需求和意愿自主选择经营者、商品品种和服务方式。法律规定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中,保护消费者自主选择权,禁止经营者违背消费者意愿进行销售行为,政府也不得滥用权力限制消费者选
完善《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措施。首先建议增加新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规定,拓宽执法范围;其次,扩大执法权限,强化查处力度;再次,加重法律责任,增强可操作性;最后,进一步排除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确保工商部门独立执法。
建立以反垄断法为核心的对限制性商业行为进行规制的法律体系的必要性分析
建立以反垄断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对限制性商业行为进行规制的必要性。首先,为了遏制知识产权滥用,需要反垄断法来弥补民商法调整的缺陷。其次,完善我国对限制性商业行为进行有效规制的法律体系,包括《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和《技术进出口管理条例》。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