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区别
一、主体资格不同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二条规定,劳动关系的双方主体具有特定性,一方是用人单位,另一方是劳动者。劳动者是指具备劳动年龄条件、具有劳动权力和劳动行为能力的自然人,用人单位是指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或民办非企业。而劳务关系的主体类型较多,主体不具有特定性,可能是两个平等主体,也可能是两个以上的平等主体;可能是法人之间的关系,也可能是自然人之间的关系,还可能是法人与自然人之间的关系。此外,对劳务提供者主体资格的要求相对于劳动关系主体要求较为宽松。
二、主体地位不同
在建立劳动关系之后,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双方地位不平等,存在财产关系和领导与被领导的行政隶属关系。劳动者除了提供劳动外,还要接受用人单位的管理、遵守规章制度、从事分配的工作和服从人事安排等。劳动关系反映的是一种稳定、持续的生产资料、劳动者与劳动对象相结合的关系。而劳务关系中,双方是平等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劳动者提供劳务服务,用人单位支付劳务报酬,彼此之间只体现财产关系,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同时,劳务关系往往具有临时性、短期性、一次性等特点。
三、当事人权利义务不同
劳动关系中,除了一般义务外,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还存在附随义务,如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者办理社会保险、承担劳动风险,劳动者应当遵守用人单位的内部规章制度等。而劳务关系中则不存在这些附随义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报酬、社会保障待遇上,劳动关系中的劳动者除获得工资报酬外,还享有保险、福利等待遇,这是法律对用人单位承担义务的规范。劳务关系中的自然人一般只获得劳动报酬,工作风险一般由提供劳务者自行承担,但由雇工方提供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的和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2)报酬支付的原则上,劳动关系中,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支付的工资需遵循按劳分配、同工同酬的原则,且必须遵守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规定;而劳务关系中,一方当事人向另一方支付的报酬完全由双方协商确定,但不得违背民法中平等、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等原则。3)报酬支付形式上,劳动关系中,用人单位支付的劳动报酬多以工资的方式定期支付给劳动者;而劳务关系的报酬支付由双方约定,往往一次性即时清结或按阶段支付。4)用人单位对劳动者违章违纪处理权上,劳动关系中,用人单位有权依据规章制度解除劳动合同,或对当事人给予警告、记过、降职等处分;而劳务关系中,单位有权不再使用劳动者,或要求当事人承担一定的经济责任,不包括对其给予其他纪律处分等形式。
四、承担的法律责任不同
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在法律责任上也存在差异:1)对外责任的区别:劳动关系中,劳动者以用人单位的名义进行工作,因劳动者的过错导致的法律责任由用人单位承担;劳务关系中,一般由提供劳务的一方独立承担法律责任。2)相互责任的区别:劳动关系中,若不履行、非法履行劳动合同,当事人不仅要承担民事责任,还要负行政责任,如经济补偿金、赔偿金、劳动行政部门给予用人单位罚款等行政处罚。劳务关系中,当事人之间违反劳务合同的约定,可能产生的责任一般是违约和侵权等民事责任,无行政责任。
五、国家干预程度不同
劳动关系受国家干预程度较高,为了更好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劳动合同法》以强制性法律规范规定了用人单位的各项义务,如保险金的缴纳、最低工资、最高工时、劳动安全与卫生等。而劳务关系作为一种民事关系,以私法自治为原则,尊重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受国家干预程度较低。除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等强制性规定外,当事人可以基于合同自由原则对合同条款充分协商,法律不予干涉。
六、适用法律不同
劳动关系是我国劳动法的调整对象,其发生的纠纷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在劳动过程中的纠纷,其产生、变更、终止及纠纷解决均应适用《劳动合同法》相关的规定,若劳动法未规定的,可以适用民法。而劳务关系是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其纠纷是平等主体之间在履行合同中产生的纠纷,应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进行规范和调整。在建立劳务关系时,当事人可以双方协商确定是否需签订书面劳务合同,法律对此不加干涉。
七、纠纷解决途径不同
因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必须先经过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仲裁,未经仲裁不得诉讼。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而劳务关系发生争议后,当事人可以协商解决,也可以直接向法院起诉,不需要先经过劳动仲裁程序。这两者之间在纠纷解决途径上存在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