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在劳动争议仲裁庭作出裁决前,应当先行进行调解。如果调解达成协议,仲裁庭将制作调解书,并明确写明仲裁请求和当事人的协议结果。调解书由仲裁员签名,并加盖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印章,然后送达双方当事人。一旦双方当事人签收调解书,该调解书即发生法律效力。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三)第十一条的规定,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作出的调解书已经发生法律效力。如果一方当事人反悔并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将不予受理。如果已经受理,法院将裁定驳回起诉。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如果负有履行义务的一方当事人拒绝履行调解书确定的义务,对方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一条规定,当事人申请人民法院执行劳动争议仲裁机构作出的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决书、调解书,被申请人提出证据证明劳动争议仲裁裁决书、调解书存在以下情形之一,并经审查属实,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七条的规定,裁定不予执行:
如果人民法院裁定不予执行调解书,裁定书中应当告知当事人在收到裁定书之次日起三十日内,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该劳动争议事项。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当事人对人民法院作出的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调解书,如果能够提供证据证明调解违反自愿原则或者调解协议的内容违反法律,可以申请再审。经人民法院审查属实的,应当进行再审。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作出的调解书与人民法院制作的民事调解书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因此,劳动仲裁当事人对仲裁调解书发生的争议与诉讼当事人对民事调解书发生的争议,其性质和内容基本相同。因此,如果劳动仲裁当事人能够提供相应的证据证明劳动仲裁调解违反自愿原则或者调解协议的内容违反法律,应当允许其通过相应的法律程序获得救济的权利。
首先,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调解活动应当纳入法律监督范围。根据现行法律规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在调解过程中应当遵循自愿、合法的原则。如果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在调解过程中违反了自愿、合法的原则,其制作的调解书将损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并丧失合法性。在这种情况下,允许当事人通过合法途径纠正违法的调解行为,有利于避免对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侵害,并促进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工作人员正确履行职责,使仲裁调解更加规范和合法。
其次,对违反自愿、合法原则的仲裁调解书,允许当事人通过合法的程序寻求救济,有利于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凸显。如果不能及时处理因违法调解而产生的纠纷,极有可能引发当事人的信访等不稳定情况。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完善纠纷化解机制,及时处理纠纷,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
劳务关系中劳动者受伤的赔偿问题。根据不同的案由,分为工伤事故损害赔偿纠纷和雇员受害赔偿纠纷。劳务关系相比劳动关系更加灵活,双方基于雇佣合同,人身依附性较低。在劳务关系中,劳动者受伤可按普通侵权造成人身损害赔偿的标准赔偿,并可直接起诉,不需经过劳动仲裁
劳动者对劳动争议仲裁裁决不服时的应对策略。劳动者在追索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赔偿金等争议中,或对执行劳动标准引发的争议不服时,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用人单位可在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三十日内申请撤销裁决。仲裁裁决被撤销后,当事人可再次提起诉
口头辞退劳动争议的法律依据及时效。劳动者在被口头辞退后一年内可申请劳动仲裁,依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相关规定。仲裁时效可因当事人主张权利、请求救济或对方履行义务而中断。对于因拖欠劳动报酬引发的劳动争议,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时效限制。用人单位解除劳动
劳动仲裁时效期间的相关内容,包括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一年时效期间以及中断和终止的相关规定。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内的特殊规定和申请劳动仲裁所需的材料也有详细说明。申请劳动仲裁需要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如身份证明、劳动关系证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