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如皋某公司员工张某被辞退后,提交3份证据打官司,向原单位索要近700万元报酬。经鉴定,张某3份证据均属伪造。
员工被辞索要700万,被罚款合法吗
日前,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以下简称“江苏高院”)再审此案并向其发出“司惩1号”决定书,依法对提交虚假证据的张某顶格罚款10万元。据悉,这是近年来江苏高院针对“虚假诉讼”作出的最高处罚。
据了解,该案诉讼过程一波三折。张某在2007年进入江苏汤臣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后来受聘为公司销售副经理。2011年3月,该公司与其解除劳动合同。因劳动报酬及经济补偿,张某与该公司发生纠纷,遂提起劳动仲裁,并提交落款时间分别为2009年1月6日的《聘用协议》、2010年5月6日的《协议》、2010年12月25日的《确认书》,据此主张2008332元工资、4913500元业务费以及数万元解除合同经济补偿金,共计近700万元。该公司对这3份证据不认账。经申请鉴定确认,这3份证据均为伪造。当地劳动仲裁部门据此只支持了张某的经济补偿金。
张某不服仲裁决定,于2013年11月诉至如皋法院,请求判令该公司支付拖欠的工资、业务费及经济补偿金共计近700万元,并继续提交上述3份证据。此案经一审、二审,张某均败诉。去年底,张某向江苏高院申请再审,得到准许。
2017年1月初,江苏高院依法再审后认定,根据华东政法大学司法鉴定中心出具的鉴定书,张某提交的3份证据均属伪造。该公司提交的张某签字的财务账册及领条等证据,足以证明该公司已全额支付与张某劳动关系存续期间的工资和业务费。但是,该公司解除劳动合同,依法应支付经济补偿。据此,江苏高院依法判决该公司向张某支付经济补偿金4万余元,驳回张某主张工资及业务费的诉讼请求。
江苏高院审判监督二庭主审法官陆轶群表示,该案中,张某提交3份虚假证据,且涉及金额巨大,严重妨害了民事诉讼。经报请江苏高院院长批准,根据民事诉讼法相关规定,江苏高院向其发出“司惩1号”决定书,依法对其处以10万元罚款。
适用于婚姻家庭、邻里纠纷、数额较小的经济债务等纠纷的解决方法
解决多种纠纷的方法。对于婚姻家庭、邻里纠纷及小额经济债务等,可采用亲劝法,通过亲朋好友的劝说达到解决效果;对于邻里间的堵路、用水等纠纷,可用亲身体验法,让当事人现场感受问题的严重性。联合调解法适用于影响广泛、涉及多领域的群体纠纷;急事急办法则用于时间
劳动纠纷的法律援助相关事宜。根据法律援助条例,经济困难的劳动纠纷当事人可申请法律援助,包括请求国家赔偿、社会保险待遇等事项。中国的法律援助制度旨在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和司法公正。劳动争议的产生源于劳动权利和义务的不规范行为,以及市场经济下劳动关系主体的利
差旅费的纠纷是否属于劳动纠纷,取决于其性质。差旅费包括城市间交通费、住宿费、伙食补助费和市内交通费等。企业应建立规范的差旅费报销制度,包括补贴标准、住宿标准、出行交通工具乘坐标准等,以控制差旅费用,防止违规行为。
拖欠农民工工资后相关的经济补偿方式和法律手段。当用人单位拖欠劳动者工资时,劳动行政部门可责令其支付劳动报酬和经济补偿等,并支付赔偿金。劳动者可通过法律途径维权,如调解协议达成后用人单位未履行,劳动者可申请法院发出支付令或执行裁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