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17条的规定,如果用人单位未能在规定的时限内提出工伤认定申请,或者没有在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同意延长的期限内提出申请,那么在此期间发生的符合条例规定的工伤待遇等有关费用将由该用人单位承担。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这一规定。
如果用人单位没有按照规定的时限或者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同意延长的期限内提出工伤认定申请,而工伤职工或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提出了工伤认定申请,并且该职工被认定为工伤,那么用人单位需要支付该职工待遇的期间是从职工发生工伤之日到认定工伤之日。
在用人单位未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期间内,所有依法应支付给该职工的费用都由单位承担。这些费用既包括按规定应由用人单位支付的项目,也包括按规定应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的项目。《工伤保险条例》这样规定的目的是为了促使用人单位在职工发生工伤时及时提交工伤认定申请。
劳动保障部门受理工伤认定申请需要同时满足以下条件:一是工伤认定申请人提供的申请材料必须完整;二是该申请属于劳动保障部门的管辖范围,并且在受理时效内。
虽然《工伤保险条例》及国家相关政策没有对不予受理工伤认定申请的情形作出专门规定,但是根据法律规定,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种情形不予受理工伤认定申请:一是申请人提供的材料不完整,包括告知需补正的材料后未在受理时效内提交完整材料;二是该申请不属于某一劳动保障部门的管辖范围,对于这种情形,应告知申请人向有管辖权的劳动保障部门提出申请;三是超过申请时效的。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的相关规定,如果申请工伤认定的职工或其直系亲属、该职工所在单位对工伤认定结论不服,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如果对复议决定不服,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
职工在上班时间内遭受暴力伤害的情况,包括工伤认定条件和赔偿要求。根据《工伤保险条例》规定,职工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以及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
工伤认定期限过后的处理方式。工伤保险请求权和民事赔偿请求权是两个独立权利,工伤职工可以进行民事赔偿请求。发生工伤事故时,应首先按照《工伤保险条例》处理,无法获得赔偿时再进行民事侵权处理。如果因用人单位原因超过工伤认定申请时效,劳动者可向法院提起诉讼,
临时工伤亡的赔偿标准,包括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的具体金额和发放条件。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工伤认定的情形以及工伤与公伤的区别。赔偿标准根据职工的工资和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因素进行计算,适用范围包括普通事业单位职工和
人民法院无权确认工伤的情况。依据相关规定,工伤认定的主体是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而非法院。文章还介绍了工伤保险基金实行全市统筹的层级规定以及工伤认定的具体流程和细节,包括用人单位应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申请所需的材料和流程,以及受伤害职工或其直系亲属和工会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