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况下,劳动仲裁的费用不能增加。对于不满意劳动仲裁结果的一方,可以在十五天内向法院提起诉讼,并且可以申请增加金额。具体是否同意增加金额将由法官决定。需要注意的是,对劳动仲裁结果不满意后提起的诉讼是起诉,而不是上诉。只有对法院一审结果不满意后,才可以向上一级法院提起上诉。
当事人应在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六十日内提出仲裁申请。如果当事人申请国企业调解程序,调解期间可以扣除。胜诉时效将从调解结束之日起继续计算。如果当事人因不可抗力或其他正当理由超过规定的申诉时效,仲裁委员会应当受理。其他正当理由需要由仲裁委员会认定。
当事人申请仲裁应向有管辖权的仲裁委员会提出申诉。即劳动争议发生的县、市、市辖区的仲裁委员会提出申请。如果发生争议的企业与职工不在同一个仲裁委员会辖区,由职工当事人工资关系所在地的仲裁委员会受理。
仲裁庭在处理劳动争议时,应在组成仲裁庭之日起60日内结案。如果案情复杂需要延期,可以适当延长,但最长延期不得超过30日。对于请示待批、工伤鉴定、当事人因故不能参加仲裁活动以及其他妨碍仲裁办案进行的客观情况,应视为仲裁时效中止,并需要报仲裁委员会申请同意。仲裁时效中止的时间不计入仲裁办案时效。
劳动争议的处理采用仲裁前置的程序。如果对仲裁结果不满意,任何一方都可以依法向法院提起诉讼。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21条的规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负责管辖本区域内发生的劳动争议。劳动争议由劳动合同履行地或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管辖。如果双方当事人分别向劳动合同履行地和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劳动合同履行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将担任管辖机构。
对于仲裁结果不满意的一方,可以选择在劳动合同履行地向法院起诉。这样可以避免仲裁管辖地与法院管辖地不一致的情况。如果是企业起诉,则可能出现起诉地与仲裁地不一致的情形。如果双方都起诉,从劳动者的角度出发,劳动合同履行地的法院应当负责管辖。
当事人要起诉劳动纠纷的,一般需要先申请劳动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则可以在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的十五日,准备好起诉状和证据资料等来向有管辖权的法院起诉。当事人对本法第四十七条规定以外的其他劳动争议案件的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
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不成,当事人一方要求仲裁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如果双方在合同签订之前,已经约定了合同纠纷的管辖法院,出现合同纠纷的情况时,应该按照
劳动争议案件由用人单位所在地或者劳动合同履行地的基层人民法院管辖。劳动争议仲裁机构仲裁的事项不属于人民法院受理的案件范围,当事人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已经受理的,裁定驳回起诉。发生劳动争议的当事人必须到有管辖权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去申请仲裁。
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劳动争议案件由用人单位所在地或者劳动合同履行地的基层人民法院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