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券市场被广泛认为是一个典型的“政策市”。这一特点与中国证监会在证券市场中的监管作用密切相关。证监会的监管具有明显的政策色彩,表现出较大的波动性和较小的规范性。这是该市场的一个显著特点。
近期的案例充分展示了这一特点。以非流通股转让规定为例,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去年底制定了《上市公司非流通股股份转让业务办理规则》,并声称非流通股依法转让不是变相流通,而是旨在限制非流通股场外转让行为。然而,市场对于这一规定的解读并不一致。股市通过实际的下跌行动表明了对规定的不认同。规则推出后,股市应声大跌;新年开市规则正式实施后,股市更是屡创新低,距离1200点仅有一步之遥。全国证券期货监管会议后,有消息表明规则已经暂停,所谓的“C股第一单”也未能实现。这一案例生动地展示了证监会在市场监管中的政策性和波动性,向我们展示了其监管理念。
证监会制定规则的初衷是规范非流通股转让还是为全流通做准备,我们难以捉摸。然而,市场的表现迫使证监会不得不暂停规定的实施。这表明证监会在对市场进行监管时,其原则已经背离了法律的严格性、稳定性和可预见性,转向了更大程度的政策性和波动性。
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的基础建设问题。现代证券市场监管起源于大危机后美国的经验,其监管法律法规完善、体系成熟。而我国证券市场存在监管滞后的问题,需借鉴国际经验,加强和完善监管体制,运用市场规律,并注重国际合作,以提升监管水平。
证券市场监管的基本原则,包括法律监管原则、保护投资者利益原则、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以及监管与自律相结合原则。这些原则确保了证券市场秩序的合法性和规范性,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确保市场信息公开透明和交易活动公平公正,并强调监管机构和自律机构的合作与配合。
证券监管是指证券市场管理机构运用行政、经济和法律手段,对证券的发行、交易以及证券经营机构等市场主体及其行为的规范性的监督管理活动。多年来,证券市场发展的经验教训表明,市场与市场主体的成熟与否与证券监管的成熟与否是相辅相成的。伴随着金融对外开放,我国证
关于证监会的作用,法律的规定是比较原则的,如《证券法》第一百六十六条规定“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依法对证券市场实行监督管理,维护证券市场秩序,保障其合法运行。”,而现实中时时刻刻发生的事件又表明了它的确以十分具体的行动来行使着自己的职能发挥着巨大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