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利人在法定时效期限内不向义务人积极主张其债权,时效期限届满后,即不能再请求强制义务人履行债务。如果权利人提出该请求,则债务人即享有时效完成抗辩权,拒绝权利人的请求。此时,权利人虽然仍有债权请求权,但是义务人可以永远地反复地行使抗辩权,使权利人的债权无法通过行使请求权来实现。
1、不可抗力
不可抗力是指由于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免除债务人部分或全部的责任。根据《合同法》第117条的规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据不可抗力的影响,部分或全部免除责任,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当事人迟延履行后发生不可抗力的,不能免除责任。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根据《侵权责任法》第29条的规定,因不可抗力造成他人损害的,不承担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2、债权人过错
债权人过错是指债务人不履行合同或不适当履行合同,或行为人违反法定义务,是由于债权人的原因造成的。根据《民法通则》第131条的规定,受害人对于损害的发生也有过错的,可以减轻侵害人的民事责任。《合同法》第58条也规定,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到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3、已过时效期限
所谓时效是指诉讼时效,也称为消灭时效。诉讼时效是指在法定期间内,权利被侵犯者不行使权利,使其丧失胜诉权的法律制度。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的第135条和第136条的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两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4、当事人约定的免责条款
民事法律中存在着“协议免责”的概念,即受害人和责任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经协商一致,同意免除责任人的责任。协议免责可分为事先免责和事后免责。在《合同法》中,免责条款受到更多的关注。先履行抗辩权的适用范围,即在合同中应当先履行的当事人不履行或不符合约定时,后履行的当事人有权拒绝履行自己的债务。先履行抗辩权的成立前提是双方债务在同一双务合同中存在互为对价关系。同时履行抗辩权允许在对方未履行债务时保留自己的给付,双方债务同时履行时,
抗辩权的定义,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学术上对抗辩权的定义存在差异,而我国的《担保法》则明确了狭义上的抗辩权。文章将重点讨论狭义上的抗辩权,包括不同种类的抗辩权如诉讼时效已过的抗辩权、保证人的先诉抗辩权、合同法中的同时履行抗辩权等。
小额诉讼程序中的反诉问题。被告可在小额诉讼中提出反诉,但提出后案件将不再适用小额诉讼程序,而是转为普通程序审理。反诉的构成有条件限制,需注意的事项包括合并审理、专属管辖、诉讼请求关联性等。若不符合反诉构成要件,应属于抗辩范围。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有些事
单务合同中当事人是否享有同时履行抗辩权的问题。同时履行抗辩权仅适用于双务合同,要求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债务基于同一合同产生并具有对价或牵连关系。对于主给付义务和附随义务的关系也进行了阐述。关于同时履行抗辩权的举证责任,学界存在不同理解,但权利人若无法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