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讼不如仲裁,仲裁不如调解,而调解又不如预先防止发生法律纠纷,这几乎是不言而喻的。将调解与仲裁相结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点,能促使纠纷得以更快更经济地解决。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结合显示出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
仲裁与调解相结合的现实性体现了许多优点。首先,它省掉了一个程序,从过程上体现了很大的灵活性和便利性。其次,由于仲裁员进行调解,其成功率更大。第三,通过仲裁与调解相结合而达成和解,则更有利于保持甚至加深当事人之间的友好关系。实践证明,这种方式是可行的。
仲裁与调解相结合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优点,扬长避短。仲裁的自主性是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的具体体现,允许当事人选择解决具体争议的方法。当事人可以通过仲裁协议根据自己的意愿决定需要仲裁的事项、仲裁的地点、仲裁的程序、机构、人员,甚至可以自主地选择所适用的实体法。这有助于消除当事人之间及当事人与仲裁者间的敌对情绪,有利于纠纷的解决。
仲裁的便利性体现在其程序简便、方式灵活、解决纠纷讲求效率与公正,而且一般不公开审理。这对保守商业秘密和维护商业信誉是十分重要的,也有利于当事人间及当事人与仲裁者间的沟通。
仲裁的经济性体现在其一裁终局的制度,解决纠纷速度快,所需费用也相对较低。这对于主要分歧在事实方面而非法律方面的纠纷,当事人更倾向于采用仲裁方式。
仲裁的不公开性是保护商业信誉和当事人隐私的需要。仲裁多涉及商业信誉,当事人发生财产权益纠纷,往往不愿公示于众,为当事人保密,便成为仲裁的显著特征。仲裁不公开审理是就纠纷的外部环境而言的,对于当事人纠纷的内部分歧,则是根据公开辩论的原则充分表达各自观点,查明事实,分清责任,体现民主。
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在涉外民事关系方面的规定。文章明确了涉外经济贸易、运输和海事纠纷仲裁的适用规则,包括涉外仲裁委员会的设立、聘任外籍仲裁员、证据保全程序、仲裁庭的笔录和证据要点、撤销与不予执行仲裁裁决的情形,以及涉外仲裁裁决在外国的承认和执行等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生效后实施的仲裁裁决撤销程序及其法律背景。该程序的设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当事人权益并借鉴了国际先进做法,但同时也出现了监督程序缺陷及过度强调法院监督等问题。立法者在制定仲裁法时忽视了国情差异及法院自身监督的重要性。文章还提出
关于涉外仲裁裁决的申请条件。首先,当事人申请仲裁裁决需满足双边条约或国际公约的相互承认和执行的条件。其次,仲裁程序必须是正当的且符合规定的仲裁法或选定规则。此外,具有法律效力的仲裁裁决还需满足已经生效和具有执行内容的要求。最后,提交申请书及相关文件是
仲裁与调解相结合,是指仲裁庭在进行仲裁程序过程中,可以对审理的案件进行调解。仲裁庭可以通过灵活的方式促使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和解协议,然后根据和解协议的内容作出裁决书。在仲裁与调解相结合时,主持调解的调解员就是同一案件仲裁庭的仲裁员;同时,将仲裁方式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