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分类:
第一百七十二条,第二审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案件,可以进行调解。调解达成协议,应当制作调解书,由审判人员、书记员署名,加盖人民法院印章。调解书送达后,原审人民法院的判决即视为撤销。
2022-09-21
1、农民工劳动争议的处理方法:农民工与用人单位协商;向基层人民调解组织、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或在乡镇、街道设立的具有劳动争议调解职能的组织申请调解;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2022-09-20
前款规定的仲裁时效,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时效期间继续计算。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
2022-09-17
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但是,劳
2022-09-16
(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2022-09-15
工人非因工伤死亡时,劳动保险基金需要下付丧葬补助费,数额为该企业全部工人两个月平均工资;另外劳动保险基金还需按其供养直系亲属人数,付给救济费,救济费数额为死者六个月到十二个月的工资。认定非因工死亡的条件: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不存在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不
2022-09-14
1、不具有主体资格;与申请的争议无直接利害关系;不是劳动争议仲裁的当事人;不是死亡职工的法定继承人及利害关系人;争议内容不属于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的受案范围。
2022-09-13
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第一审民事案件,但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 高级人民法院管辖在本辖区有重大影响的第一审民事案件;(一)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负责管辖本区域内发生的劳动争议;双方当事人分别向劳动合同履行地和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的,由劳动合同履
2022-09-09
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时效期间继续计算。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但是,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2022-09-08
如果案情复杂,则会申请延长审期。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六个月;还需要延长的,报请上级人民法院批准。第一百六十一条,人民法院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内审结。
2022-09-07
劳动者应先与用人单位进行协商;协商无法解决,可以向当地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投诉举报;举报后仍存在争议,可以在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60日内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进行仲裁。根据这一规定,我国劳动争议的解决方式主要有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
2022-09-06
劳动争议在劳动者与公司之间非常的常见,人民法院在处理这一类的争议时会根据案件的分类进行相应的处理。
2022-09-05
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不受此限制,但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仲裁申请。
2022-08-30
劳动争议由劳动合同履行地或者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管辖。劳动争议案件在诉讼阶段的管辖地与劳动仲裁时的管辖地没有必然联系,诉讼阶段不是以劳动仲裁机构的所在地法院为管辖法院。劳动仲裁是到法院起诉的必经程序。
2022-08-24
提出申诉、仲裁要求的一方应当自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一年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劳动争议发生之日是指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但是,
2022-08-17
北京一中院成功调解一起涉农劳动争议案的过程和结果。37名农民工人与北京市海淀区某村村委会达成和解,获得经济补偿金26万余元。案件涉及农民工人的权益保障和村委会的债务问题,法官通过调解解决了这起涉及人数众多、影响较大的涉农案件,获得了农民和村委会的赞赏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便利和权益保障。该法缩短了仲裁审理期限,实行有条件的“一裁终局”制度,减轻了劳动者的维权时间和成本。同时,用人单位承担更多举证责任,劳动争议仲裁不收费。相关配套措施正在起草中,包括宣传普及这部法律以及制定有关仲裁工作
劳动管理部门对工伤争议相关问题的答复,包括工伤保险待遇争议的第三人通知问题、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裁决工伤保险待遇问题、工伤保险待遇支付问题的责任划分等。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工伤争议的类型及处理方式,包括代理工伤保险赔付行政诉讼条件、代理工伤赔偿劳动仲裁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规定,劳动争议解决程序应当按照先和解、再调解、再仲裁最后提起诉讼的顺序进行。文章详细解释了每个阶段的含义和作用,强调不遵循此顺序直接起诉,法院将不予受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