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般仲裁时效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七条的规定,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该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2) 仲裁时效中止
如果出现法定事由,例如不可抗力或其他正当理由,仲裁时效会自动中止。一旦中止事由消除,时效期间将继续计算。
(3) 仲裁时效中断
仲裁时效期间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4) 特殊情形
如果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一年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然而,如果劳动关系已经终止,劳动者必须在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仲裁。
(1) 一般规定(适用于劳动者和用人单位)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五十条的规定,当事人对仲裁终局案件以外的其他劳动争议案件的仲裁裁决不服,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如果期满不起诉,裁决书将发生法律效力。
(2) 特殊情形
对于仲裁终局案件裁决不服的劳动者,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对于裁决不服的用人单位,必须先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三十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申请撤销裁决。如果法院裁定撤销裁决,对于该撤销裁定不满,可以自收到裁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就该劳动争议事项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根据以上内容,劳动合同的仲裁时效期间一般为一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劳动权利被侵犯之日起计算。劳动诉讼时效期间为十五日,从当事人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算。
此外,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我国对劳动纠纷规定了不同于一般民事诉讼的特殊程序。当发生劳动争议时,首先应当在发生劳动争议之日起60天内到当地的劳动仲裁委申请劳动仲裁。如果对劳动仲裁委的裁决不服,应当在接到劳动仲裁委的裁决书之日起15天内到有管辖权的法院提起诉讼。对于工厂内发生的工伤、人身伤害等事项,一般来说,在向法院起诉之后,法院也会建议申请劳动仲裁,除非是明显的个人伤害,才适用民法通则中规定的诉讼时效(1年、2年)。
原告起诉被告的劳动争议案件。原告提出诉讼请求包括无需支付被告加班工资及经济补偿金和无需支付年度年终奖。事实和理由是某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裁决是错误的,被告是原告的高级管理人员,签订了不定时工作协议,且当地未出台相关规定,因此不应支付加班工资。同时,
劳动纠纷发生后的调解期限及相关规定,指出劳动争议的调解期限通常为30天。文章还介绍了常见的劳动纠纷类型,包括用人单位与职工之间的劳动纠纷以及劳动合同引发的劳动纠纷。其中,开除、除名、辞退职工以及职工辞职、自动离职等情况是产生劳动纠纷的重要原因。
工伤事故的处理程序。包括企业或个人需要在工伤发生或职业病确诊后的15日内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并提出待遇申请,工会可代表工伤职工申请待遇,工伤索赔途径包括双方协商、仲裁和民事诉讼程序。
工伤事故的报告程序与索赔途径。报告程序中包括企业及其员工提出工伤报告的方式和时间要求,包括申请工伤待遇的方式和责任。在索赔方面,职工和企业可协商解决,未达成协议者可向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不服仲裁者可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