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劳动争议处理规定,从事非全日制工作的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因履行劳动合同而引发的劳动争议,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直接向其他家庭或个人提供非全日制劳动的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的争议,不适用劳动争议处理规定。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六十八条的规定,非全日制用工是指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二十四小时的用工形式。
2003年5月30日原劳动保障部发布的《关于非全日制用工若干问题的意见》对非全日制用工进行了定义,即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5小时,累计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30小时。
根据法律的位阶,非全日制用工应以《劳动合同法》第六十八条的规定为准,即每天不超过4个小时,每周不超过24个小时。
非全日制用工是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二十四小时,工资支付周期一般不超过15天。而全日制用工是以月为计薪周期,每天的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每月的工作时间不超过167个小时。
非全日制用工的劳动者可以与一个或多个用人单位订立劳动合同,但后订立的合同不得影响先订立的合同的履行。而全日制用工一般只能与一个用人单位订立劳动合同。
非全日制用工的当事人可以订立口头协议,而全日制用工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非全日制用工的双方当事人不得约定试用期,而全日制用工的劳动合同除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和三个月以下固定期限的合同外,可以依法约定试用期。
在终止劳动关系时,非全日制用工的双方可以随时终止劳动关系,用人单位无需支付经济补偿金。而全日制用工对劳资双方解除劳动合同作出了更多限制,且在许多情况下,用人单位需要支付经济补偿金。
兼职的法律地位及其是否适用劳动法的问题。兼职属于非全日制用工,受劳动合同法的保护,但不是所有的人都受到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保护。只有当工作符合一定的劳动关系判断标准,如从属性、人身性和有偿性,才受到劳动法的保护。此外,特定人群如未毕业大学生、实习生和
非全日制用工在法定节假日的权益保障问题。非全日制用工与全日制用工一样受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调整,非全日制劳动者享有包括休息休假权在内的劳动者权益。非全日制用工特征包括工资计算周期、带薪年休假、加班工资支付和法定节假日加班费支付等方面的不同规定。各地地方
非正式工的辞职流程。非正式工需提前30天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非全日制用工可以随时通知终止。公司可以立即解除劳动合同,但需考虑多种情况,如员工不符合录用条件、严重违纪、造成重大损害等。员工有过错时,公司单方解除劳动关系无需支付补偿金。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做兼职边做七天无报酬肯定是不合法的,做兼职是属于雇佣关系,雇主不支付报酬的,兼职人员是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解决的。超过上述标准的,用人单位应当依法与劳动者建议正式劳动关系,不得订立非全日制用工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法》第六十八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