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各国法律的规定,提出仲裁申请时,申请书的内容可能有所不同。在我国,申请人应向仲裁委员会提交一份签名申请书,其中包括以下内容:
a、申诉人和被诉人的名称和地址。
b、申诉人所依据的仲裁协议。
c、申诉人的要求以及所依据的事实和证据。
仲裁程序是指双方当事人根据仲裁办议的规定,将所发生的争议提交仲裁时应办理的各项手续。
申诉人在向仲裁委员会提交仲裁申请书时,应附上本人要求所依据的事实的证明文件,指定一名仲裁员,并预缴一定数额的仲裁费。如果委托代理人办理仲裁事项或参与仲裁,还应提交书面委托书。
根据我国的仲裁规则,申诉人和被申诉人各自在仲裁委员会的仲裁员名册中指定一名仲裁员,并由仲裁委员会主席指定一名仲裁员为首席仲裁员,共同组成仲裁庭来审理案件。双方当事人也可以在仲裁委员会的仲裁员名册中共同指定或委托仲裁委员会主席指定一名仲裁员为独任仲裁员,组成独立的仲裁庭来审理案件。
仲裁庭审理案件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不开庭审理,一般是在当事人申请或仲裁庭征得双方当事人同意的情况下,只依据书面文件进行审理并做出裁决;另一种是开庭审理,根据仲裁规则的规定,采取不公开审理。如果双方当事人要求公开审理,仲裁庭将根据情况做出决定。
裁决是仲裁程序的最后一步。一旦裁决作出,案件的审理程序就结束了,因此这种裁决被称为最终裁决。根据我国的仲裁规则,除了最终裁决外,仲裁庭还可以根据必要或当事人提议,在仲裁过程中就案件的任何问题作出中间裁决或部分裁决。中间裁决是指对已经审理清楚的争议作出的暂时性裁决,以便进一步审理案件;部分裁决是指仲裁庭对整个争议中的一些问题已经审理清楚,而先行作出的部分终局性裁决。这种裁决是最终裁决的一部分。仲裁裁决必须在案件审理终结之日起45天内以书面形式作出。除了调解达成和解而作出的裁决书外,仲裁裁决还应说明裁决的理由,并写明裁决是终局性的,以及裁决书的日期、地点和仲裁员的署名等。
在世界各国,关于准仲裁制度的立法例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将一般性民商事仲裁与准仲裁制度统一纳入仲裁法中,但各自形成独立的体系;另一种是将一般性民商事仲裁与准仲裁制度分别独立规定,形成各自的体系。从趋势来看,应将准仲裁制度统一纳入仲裁法中,而各制度之间的差异可以进行相应的规定。
世界各国对仲裁员资格的不同规定,包括严格规定和宽松规定以及无明确规定的国家。同时,针对中国特有的内部仲裁员制度,文章分析了其对仲裁程序、公正性和独立性以及仲裁监督机制的影响,并提出了取消该制度的建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生效后实施的仲裁裁决撤销程序及其法律背景。该程序的设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当事人权益并借鉴了国际先进做法,但同时也出现了监督程序缺陷及过度强调法院监督等问题。立法者在制定仲裁法时忽视了国情差异及法院自身监督的重要性。文章还提出
劳动争议的处理方式,包括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等环节。在争议发生后,双方应首先进行协商,对于工伤待遇争议等不太尖锐的情况,协商是常见且易接受的方式。调解虽然不是必经程序,但对解决劳动争议有很大作用。仲裁是处理劳动争议的必经程序,仲裁后如仍不服可提起诉
合同解除后当事人的救济措施,包括提起确认之诉和异议的理由。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在审理时会考虑解除条件的成就、解除合同的必要性和解除程序的合法性。同时,文章还指出了在解除合同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如长效合同缺乏解除条件约定、合同解除通知义务的履行和合同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