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务院的有关文件规定,政策性破产案件与一般破产案件在审理中的主要区别是职工安置的标准以及安置资金的来源不同。
一般破产案件的职工安置费用是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计算的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该补偿金被列入破产财产分配的第一顺序从破产财产中支付,不足部分不能从抵押财产的变现价款中支付。
政策性破产案件的职工安置适用国务院国发[1994]59号和国发[1997]10号文的规定。根据这些规定,固定工和合同工按不同的标准计算安置费用。合同工按照解除劳动合同的有关规定办理,而固定工的职工安置费原则上按照破产企业所在试点城市的企业职工上年平均工资收入的3倍计算,并一律拨付到再就业中心,统筹使用。
政策性破产案件的职工安置费用来源首先是企业依法取得的土地使用权转让所得。如果土地有抵押,转让所得也首先用于职工安置。如果不足支付,将依次从无抵押财产和抵押财产中的转让所得中支付。如果仍然不足,根据企业隶属关系,由同级人民政府负担。对于自谋职工,可以一次性支付安置费,标准不高于试点城市的企业职工上年度年平均工资收入的3倍。具体发放标准由各有关市人民政府制定。
实践中,几乎所有职工愿意选择自谋职业,并收取一次性安置费。
在案件审理中,我们发现,破产企业中的职工类型较多。其中,一部分是固定工,工龄相差很大,有的十多年,有的四十多年。还有一部分是合同性质的职工。此外,一些职工在宣告破产后的清算过程中达到了退休年龄。这些情况引起了处理上的一些困难。
对于工龄不同的职工,是否一律按试点城市的企业职工上年度年平均工资收入的3倍标准发放?合同工是否执行不同的安置标准?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规定,适用国务院国发[1994]59号和国发[1997]10号文的规定向职工发放安置费、经济补偿金后,不再就解除劳动合同补偿金予以补偿。这意味着固定工的工龄在安置费用的计算中可能没有作用。
企业职工对于如何计算每个人的安置费用也存在不同意见。多数人认为应按工龄计算重新分配比较合理。国务院文件规定中“标准不高于试点城市的企业职工上年度年平均工资收入的3倍,具体发放标准由各有关市人民政府制定”也并不是说明每一个固定工均按“不高于试点城市的企业职工上年度年平均工资收入的3倍”领取安置费用。因此,法院建议清算组与职工代表大会、企业主管部门、政府有关部门进行沟通,商定一个合理、合法的发放方法。
破产企业职工的安置与离、退休人员的交接管理问题。在破产过程中,企业需要向法院报告职工人数和分流安置方案,积极利用再就业服务中心为职工提供培训和就业信息。对于自谋职业和调出的职工有不同的奖励和安置费标准。同时,也详细说明了离、退休人员的交接管理方案以及
公司清算的流程。在公司解散后,需成立清算小组并制定清算方案。清算组需通知债权人并公告,债权人申报债权后,清算组进行债权登记和保护。在债权申报期间不进行清偿,之后按法定顺序清偿。清算组需编制报告并结案。全文详细介绍了公司清算的整个过程和要点。
主体资格的要求以及债务人申请破产所需材料。不具备法人资格的企业、个体工商户等不具备被申请破产的主体资格。申请材料包括破产还债申请书、企业主体资格证明、企业法定代表人与主要负责人名单、企业职工情况和安置预案、审计报告等。审计报告需反映注册资金、亏损、债
债务人申请破产重整所需材料的具体内容。债务人需提交主体资格证明、基本情况说明、债务和债权清册、关联企业业务往来说明、财务会计报告等。同时,债务人需提出职工安置方案、破产重整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报告。另外,出资人申请时还需提交权益调整初步方案,以及法院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