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下情形下,受理争议的法院或仲裁机构可以判决或裁决变更救助合同:
海难救助必须发生在海上或与海相通的可航水域,并且被救助的船舶或其他财产必须处于真实的危险中。
船舶是海难救助中最常见的对象。根据海商法的规定,船舶包括海商法第3条所指的船舶以及与其发生救助关系的任何非用于军事或政府公务的船舶。对于船舶间的救助,救助的一方必须是海商法第3条规定的20总吨以上的非用于军事或政府公务的海船和其他海上移动式装置,而另一方可以是任何非用于军事或政府公务的船舶,包括内河船和20总吨以下的小船等。
除船舶外,海难救助还适用于海上财产,即任何非永久地和非有意地依附于岸线的财产,包括有风险的运费。但是,海商法对从事海底矿物资源勘探、开发或生产的固定式、浮动式和移动式近海钻井装置不适用。
对人命进行救助不属于海难救助的范畴,因为这是人道主义行为,是每个人的道义责任。然而,为了奖励对人命的救助,如果在救助海上财产的同时也救助了人命,人命救助者有权从财产救助者应得的报酬中分享一定的份额。
施救行为可以多种多样,但必须是自愿的,不能基于既有的义务。例如,船员对本船在遇险时提供的劳动、引航员对船舶的引领、国家消防职能部门进行的灭火等行政行为都不属于海商法上的施救行为。专业救助公司或专门为救助作业而设计的船舶进行的救助不违反自愿原则。虽然由于我国政治经济体制的原因,在我国沿海发生的许多救助行为都是由国有船舶进行的,或是在我国港口当局的指挥、控制下进行的,但这种救助仍然属于自愿性质,应适用海难救助的法律进行调整。
海难救助的定义、概述、管辖规定以及构成要件。海难救助是指在任何水域中对遭遇海难的船舶、货物等进行救助的行为。管辖规定包括专属管辖、地域管辖和有管辖权争议案件的管辖。海难救助的构成要件包括救助发生在海上或与海相通的可航水域、被救物必须是法律所认可的救助
见义勇为造成受助人损害时,救助人是否应该承担责任的问题。根据法律规定,救助人不承担责任,损失应由侵权人承担。见义勇为属于无因管理行为,在遭受损害后可以向人民法院请求加害人赔偿或受益人适当补偿。同时,见义勇为致人死亡是否违法也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正当防卫
原告上海东海救助技术服务中心诉被告小川航运有限公司海难救助、
原告上海东海救助技术服务中心为与被告小川航运有限公司海难救助、海上打捞合同纠纷一案,于2009年12月3日向本院提起诉讼。
有下列情形之一,经一方当事人起诉或者双方当事人协议仲裁的,受理争议的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可以判决或者裁决变更救助合同:。海难救助必须发生在海上或者与海相通的可航水域。船舶是海难救助中最常见的对象。由于我国政治经济体制的原因,在我国沿海发生的许多救助行为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