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法律规定,共同海损是指在同一海上航程中,船舶运输的财产面临的共同危险。所谓“同一海上航程”是指从装货港开始到卸货港结束的整个海上运输过程,包括船舶在海上航行以及其他相关环节。为构成共同海损,必须满足“遭遇共同危险”的要求。如果是空载船、或者单纯为某一方利益、或者为救助他船产生的救助费用,并不符合共同海损的构成条件。
同一航程中财产遭遇的危险可以是已经存在的,也可以是不可避免要出现的危险。不可避免要出现的危险是指船舶发生事故或特殊情况时,尚未危及船货的共同安全,但如果不采取应急措施,将不可避免地给船货带来共同危险。例如,船舶在航行途中遭遇恶劣天气,航速剧减,航行时间意外增加,剩余燃油已不足以将船驶抵原定目的港,如果不立即驶往就近港口避难加油,就可能对船货构成危险。因此,采取绕航加油的措施可构成共同海损。
共同海损措施必须是明知会导致船货牺牲或支付额外费用的有意措施,但为了避免船货遭受更大损失而主动采取。合理的共同海损措施通常包括措施本身的合理性和合理措施具有一定的限度两个方面。前者指船货遇险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对解除危险有效、节约并能防止或减少损失扩大的措施。后者指根据遇险时的具体情况来判断合理的限度,超过限度的措施则不应构成共同海损。措施的合理性是相对的,如果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后选择的措施在当时认为是行之有效的,即使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未能达到预期效果,该措施仍应被认为是合理的,相关牺牲或费用可列入共同海损。
共同海损的牺牲和费用是指采取共同海损措施直接导致的物质损失和产生的费用。为了解除船货共同危险,采取有意而合理的措施必然会产生与意外事故造成的单独海损或正常营运情况下的合理损耗和开支不同的牺牲和费用。共同海损的牺牲和费用应该是采取非正常共同海损措施所产生的直接后果。所谓“直接后果”是指在采取共同海损行为时可以合理预见的损失或费用,且共同海损行为与该损失或费用之间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
采取共同海损措施的根本目的是保全船货和其他财产的安全,并由获救财产方即各受益方根据获救财产的价值分摊共同海损的牺牲和费用。如果没有获救的财产,就无法进行共同海损的分摊。因此,采取共同海损措施后必须能够取得预期效果,如果采取措施后未能避免船货和其他财产的全损,则不能构成共同海损。然而,这里所指的“有效果”并非要求财产全部获救,即使只有部分财产获救,也不影响共同海损的成立。除了法律对共同海损的构成条件的规定,当事人在提单、租船合同、保险单或其他纠纷解决协议中将任一版本的理算规则纳入时,共同海损的构成条件将由该理算规则来确定。
国际海上避碰规则的重要性及其在船舶碰撞事故中的责任划分。文章介绍了船舶碰撞损害赔偿的要件,阐述了正确理解和运用背离规则的情况,并指出海事执法人员在分析碰撞责任时,应根据事实经过和双方的避让措施来判断。文章还详细说明了船舶碰撞事故责任的三种情况。
船舶碰撞事故的处理程序。发生碰撞后,需采取紧急措施了解概况并报告。处理船体破损和油污染时,需采取措施减少进水、组织排水和堵漏,并处理火灾和油污染。对于人员伤亡和沉船,需立即抢救和施救,维持通航秩序和进行信息交流。航行前需进行全面检查,包括主辅机情况、
见义勇为造成受助人损害时,救助人是否应该承担责任的问题。根据法律规定,救助人不承担责任,损失应由侵权人承担。见义勇为属于无因管理行为,在遭受损害后可以向人民法院请求加害人赔偿或受益人适当补偿。同时,见义勇为致人死亡是否违法也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正当防卫
海上危险必须是同一航程中的财产所共同面临的。必须“遭遇共同危险”,如果是空载船、或单纯为某一方利益、或为救助他船产生的救助费用,因缺少共同危险则不能构成共同海损。共同海损的牺牲和费用应该是采取非正常共同海损措施所产生的直接后果。“直接后果”是指该项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