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海损制度起源于爱琴文化。古希腊南端爱琴海诸岛中间,商船往返频繁。最初船、货为一人所有,后来产生了接受承运业务。当发生航行危险时,抛弃一部分承运货物,以减轻船载,避免船货全部倾覆,而后共同承担海损损失,在当时已形成习惯。罗马法开始有成文规定,最初见于《十二铜表法》中。后来欧洲各国引用,形成本国的法律。其中有波罗的海《维斯比法集》、荷兰《阿姆斯特丹法》、比利时《佛兰德法》、意大利《热那亚法》、西班牙《加泰罗尼亚法》等。
海损规则的历史发展
1.商人在咖啡馆中制定共同海损规则
在贸易地区扩大到非洲西岸的过程中,商人们发现海上贸易的利润丰厚,但风险也相应增加。为了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一些商人在意大利北部伦巴第城兴起了海上贸易借贷。根据他们的协议,商人们约定了一种特殊的借贷方式:如果商人获利归来,就加倍还本;但如果遭遇海上事故,商人则不需要偿还任何借款。这种借贷方式后来传播到英国,并在伦敦的咖啡馆中得到广泛使用。当时,咖啡馆被认为是经营最有信誉的场所。商人们在咖啡馆中陈述借款还款情况、海外经营情况以及沿途遭遇,并由咖啡馆记录成册。其中包括关于为了保障大家的安全而作出的牺牲,由大家共同承担的条款。根据这些记录,英国理算人公会制定了《实用规则》,成为共同海损理算的基础。为了使这些规则在国际间适用,一些欧洲国家的商人在英国《实用规则》的基础上进行了多次讨论,1890年最终制定了《约克-安特卫普规则》。
2.《约克-安特卫普规则》的制定
《约克-安特卫普规则》于1890年制定,得名于先后在英国约克和比利时安特卫普讨论并制定。它是由欧洲一些国家的商人制定的民间共同海损规则,在全世界范围内通用。规则经过1924、1950和1974年三次修订,每次修订后旧规则并不完全作废,现在1890、1924、1950、1974年的条款并存。船货双方可以根据协议任意选择使用哪个年份的规则,因此提单和合同中必须注明所采用的理算规则的年份。
3.规则的具体内容
1890年的规则共有18条。1924年修订后增加到23条,并增加了7项原则。1950年和1974年的修订都保留了这7项原则,并将条款改为22条。1890年的规则的每一条都是关于事实的记载。从1924年开始,增加的7项原则是指导性原则,其他条款仍然是关于事实的条款。按照一般规定,适用每一规则时,如果有原则规定的情况,必须先确定是否符合原则规定,然后才能引用事实条款进行处理。
4.《马基协定》的制定
《马基协定》是根据1928年发生的“马*号船诉保险公司案”而制定的。在该案中,马*号船在法国波尔多港装货,驶往英国加的夫港。启航前,船只发生了桅杆折断的事故,需要进行一次卸货修理。启航后,又因碰撞而导致船体受损,在瑟堡港再次进行一次卸货修理。因此,船方向保险公司索取了两次船舶修理的单独海损损失,以及两次卸货、重装和停航修理期间的船员工资、伙食等特殊费用。船方认为后者是应由船货双方共同承担的共同海损损失。保险公司不同意赔偿启航前的特殊费用,理由是当时并不存在共同危险,船方的要求不符合《约克-安特卫普规则》的原则规定。英国法院在审理该案时按照规则规定先引用原则后引用条文,判决船方败诉。这一判决引起了各国商人的不满。他们在集会上达成协议,决定在类似案件中按照传统的方式先引用条文,而不是按照马基案件的方式处理。这一协议被称为《马基协定》,并通知给各国理算人,说明凡是提单或租船合同中载明适用1924年《约克-安特卫普规则》的,都应适用《马基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