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规定,仲裁委员会在收到仲裁申请后的5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查。如果仲裁委员会认为申请符合受理条件,将受理该申请并通知申请人。如果不符合受理条件,仲裁委员会将书面通知当事人不予受理,并说明理由。换句话说,仲裁委员会必须在审查仲裁申请后才能决定是否受理申请人的仲裁申请。受理仲裁申请意味着仲裁委员会承诺行使其管辖权,并在受理后有责任采取一切必要措施解决争议。如果仲裁委员会决定受理申请人的仲裁申请,申请人需要根据仲裁委员会的要求和规定预交仲裁费用。仲裁费用的承担方法由仲裁庭决定。
仲裁委员会在受理仲裁申请后,应在规定的期限内将仲裁规则和仲裁员名册送达申请人,并将申请书副本、仲裁规则和仲裁员名册送达被申请人。申请人和被申请人在收到仲裁员名册后可以从中选择仲裁员和首席仲裁员,并通知仲裁委员会。
被申请人在收到仲裁申请书副本后,应在仲裁委员会规定的期限内向仲裁委员会提交答辩书。被申请人可以选择承认或反驳仲裁请求,并有权提出反请求。仲裁委员会收到答辩书后,应在规定的期限内将答辩书副本送达申请人。如果被申请人未提交答辩书,不会影响仲裁程序的进行。
如果一方当事人因另一方当事人的行为或其他原因可能导致仲裁委员会的裁决无法执行或难以执行,可以申请财产保全。当事人申请财产保全时,仲裁委员会应按照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将当事人的申请提交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由该法院执行财产保全措施。
当事人或其法定代表人委托律师或其他代理人进行仲裁活动时,应在此阶段向仲裁委员会提交授权委托书。
世界各国对仲裁员资格的不同规定,包括严格规定和宽松规定以及无明确规定的国家。同时,针对中国特有的内部仲裁员制度,文章分析了其对仲裁程序、公正性和独立性以及仲裁监督机制的影响,并提出了取消该制度的建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在涉外民事关系方面的规定。文章明确了涉外经济贸易、运输和海事纠纷仲裁的适用规则,包括涉外仲裁委员会的设立、聘任外籍仲裁员、证据保全程序、仲裁庭的笔录和证据要点、撤销与不予执行仲裁裁决的情形,以及涉外仲裁裁决在外国的承认和执行等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生效后实施的仲裁裁决撤销程序及其法律背景。该程序的设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当事人权益并借鉴了国际先进做法,但同时也出现了监督程序缺陷及过度强调法院监督等问题。立法者在制定仲裁法时忽视了国情差异及法院自身监督的重要性。文章还提出
工伤事故的报告程序与索赔途径。报告程序中包括企业及其员工提出工伤报告的方式和时间要求,包括申请工伤待遇的方式和责任。在索赔方面,职工和企业可协商解决,未达成协议者可向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不服仲裁者可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