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争议仲裁中当事人对裁决不服的处理方式。当事人应在收到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法院提起诉讼,否则裁决书将生效。仲裁和申诉控告在性质、对象、适用法律规范等方面存在差异。人事争议仲裁是一个独立于行政机关的仲裁机构,适用于调解原则,而申诉控告是行政内部行政
2025-05-29
劳动者对劳动争议仲裁裁决不服时的应对策略。劳动者在追索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赔偿金等争议中,或对执行劳动标准引发的争议不服时,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用人单位可在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三十日内申请撤销裁决。仲裁裁决被撤销后,当事人可再次提起诉
2025-04-28
劳动法诉讼时效的相关问题。劳动争议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应在收到裁决书之日起15天内提起诉讼。劳动争议的解决途径包括协商、仲裁和诉讼。此外,劳动争议的仲裁时效期间为一年,从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2025-04-05
关于劳动争议仲裁裁决不服的处理办法。对于特定类型的劳动争议仲裁裁决,如追索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等争议,劳动者可在收到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对于其他类型的劳动争议,当事人也可在相同时间内提起诉讼,若未提起诉讼,则裁决书生效。
2025-03-3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四十三条规定,仲裁庭应当在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仲裁申请之日起四十五日内作出裁决。如果案情复杂需要延期的,延长期限不得超过十五日。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在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另外,
2025-03-29
第五十条 当事人对本法第四十七条规定以外的其他劳动争议案件的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期满不起诉的,裁决书发生法律效力。
2025-02-20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劳动者对本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的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劳动争议案件由用人单位所在地或者劳动合同履行地的基层人民法院管辖。(二)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无管辖权的;(四)裁决所根据的证据是伪
2025-02-13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四十八条规定:劳动者对本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的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
2025-02-11
若对劳动仲裁裁决不服,可自收到劳动仲裁裁决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第四十八条劳动者对本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的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2025-02-01
依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规定,劳动仲裁机构作出劳动仲裁后,用人单位仍然不支付劳动报酬的,当事人可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第五十条 当事人对本法第四十七条规定以外的其他劳动争议案件的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期满不
2025-01-11
根据中国劳动法第79条和第83条的规定,劳动争议当事人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不成时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劳动争议仲裁裁决书自收到之日起十五日内不起诉又不履行的,另一方当事人可
2024-12-26
调解仲裁法对一裁终局的规定主要集中在第四十七条、四十八条和四十九条。第四十八条规定的是劳动者对于一裁终局裁决不服的救济途径,即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2024-12-22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规定,对仲裁裁决不满意的一方可以在收到裁决书后的十五天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对于终局裁决的情况,只有劳动者才能提起诉讼。劳
2024-12-2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五十条的规定,对劳动仲裁裁决不满意的当事人可以在收到裁决书之日起的十五天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对于已经生效的调解书和裁决书,当事
2024-12-15
仲裁的裁决书或法院的判决书生效后,对方就有义务支付赔偿金;如果对方不给钱,可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劳动仲裁是指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对当事人申请仲裁的劳动争议居中公断与裁决。在我国,劳动仲裁是劳动争议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必经程序。按照《劳动争议调解仲
2024-12-13
公司监事的法律职责和义务,包括审查公司财务、监督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履职情况、纠正损害公司利益行为等职责,以及监事违法执行职务时的法律责任。监事有权提出罢免建议、召开临时股东会会议、向股东会提出提案等。如果监事违反法律规定给公司造成损失,需承担相应的赔
行政处罚的追责时效相关规定。根据《行政处罚法》,违法行为在二年内未被发现,行政机关不再追究行政法律责任。追责时效的设定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保护行政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使行政机关加强执法监督和追责力度。但追责时效也有其限制,在特殊情况下需依据
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时,被赡养人或与赡养纠纷有利害关系的人可以通过起诉要求子女承担赡养责任的法律问题。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在哪些情况下子女可以不履行赡养义务,并提供了维护赡养权利的方法,包括寻求社区帮助、提起民事诉讼和追究刑事责任等。
劳动法中经济补偿金的计算方法。包括工作年限的计算、经济补偿的计算标准、计算基数以及计算封顶等方面的内容。详细解释了劳动者在单位的工作年限、经济补偿的计算依据和原则、工资计算基数的确定以及针对高端劳动者的特殊规定。